Monday, April 16, 2018

安邦:北京做文化中心要有危机感

( 安邦-每日经济-5645期,2018413日)
    按:美国的文化中心可不是靠政府拨巨资形成的。
    北京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一千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自辽代“燕京”建都至2017年,共有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七个历史时期在此定都,北京的都城历史已有1079周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北京累积了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在当代的发展中,北京确立了“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文化中心居于重要的地位。在中央强调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国内谈到文化中心,北京似乎都是当然的最重要的中心。
    北京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文化形态多样,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8北京市大学名单,北京总共92所大学,其中一本、二本、三本等本科67所,专科学校25所。据报道,近30年,北京共增加133座博物馆,平均每年新建45座。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备案登记博物馆172座,博物馆数量居世界第二。(2015年)北京目前拥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宫(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截至2016年底,北京地区25个公共图书馆(含国家图书馆)总藏量6229万册。
    由此看来,北京成为文化中心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如果再看另外一些数据,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理由,似乎并不那么充分。让我们来看看相关数据:以三大城市群(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指标与全国之比来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珠三角为9%,长三角20.9%,京津冀10.8%。博物馆、美术馆数量——珠三角为4.3%,长三角是16.9%,京津冀是8.5%。影剧院数量——珠三角是6.4%,长三角17.7%,京津冀是9.5%。体育场馆数——珠三角是8%,长三角是16.3%,京津冀是47%。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数——珠三角是6%,长三角是13.5%,京津冀6.7%
    如果通过上述数据指标来大致衡量城市有没有文化,很显然,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并不占优。珠三角地区的文化要素占比最低;长三角除了“不爱好体育”之外,其他指标都比京津冀多一倍甚至更多。这样的情况下,要说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恐怕还真有人要争论了,最起码难以从这些数据看出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读书人口的多少,很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从图书馆数量来看,京津冀地区只有长三角地区全国占比的一半。北京现在除了大学必须读书之外,社会上的读书之风恐怕是日趋淡薄。一个佐证是,现在北京开一个实体书店的难度在增大,而不少实体书店由于不堪租金上涨而被迫关闭。最近,出自北京的文艺界名人之一高晓松,就把他的首家“晓书屋”开到了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区,而不是选在北京。
    对于立志建立文化中心的北京来说,文化远不只是建立一些硬件设施。建立并维持文化中心的繁荣,还需要做很多事,比如需要什么条件?要集聚什么要素?需要什么环境?吸引什么样的文化人才?至少,足够便利的文化设施、有利于文化人才集聚的宽松环境、鼓励自由创新的文化氛围、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城市民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的教育程度等等,都是文化中心所需要的。
    从部分文化数据来看,北京在文化中心建设上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并不是北京提了建设文化中心的目标,就能真地建成文化中心。政府的城市规划制订必须先“有文化”,城市管理政策制订也必须“有文化”,要为文化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而不是破坏文化环境。
    最终分析结论在文化中心建设上,北京要有危机感了!
---------

附录:“北斗”地图APP的自我宣传存在严重误导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全球组网的密集发射阶段,迄今共计已发射29颗卫星,中国大陆“全国一张网”一期已正式通过验收,可在21省提供即时动态厘米(公分)级精准定位服务,且预计2020年即可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这也让“北斗”地图APP备受瞩目,有媒体甚至喊出“别了,美国人的GPS5月起,导航就用中国北斗”。不过,“北斗”地图APP显然是蹭热点来做宣传。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系统青年科学家徐颖一句话,就戳破了国内媒体赋予北斗地图APP诸多的“想像空间”,徐颖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跟地图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目前看来,北斗地图只是一个名字,就像APP也可取名为“大熊座地图”、“小熊座地图”。徐颖并不排除,可能在北斗地图测绘过程中,曾部分使用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这是揣测,目前存疑”。“北斗系统能够做出地图吗?答案也是不可能的。”徐颖表示,北斗系统可为地图中的某些目标定点,提供相当精准的位置讯息,但并不能自行完成一张地图,也无法明确告知使用者眼前究竟为电线杆、还是马路,“这些是需要图像信息的,可以通过遥感卫星来部分获取”。徐颖同时也打破“地图APP精确度达到公分级”的相关迷思,她指出,众多高精度的位置点均属于保密讯息,例如Google地图开放给用户端的介面,“因为有测绘法的规定,不是精度想做多高就做多高”。若不计代价,确实有可能提高精确度,但通用的全球地图同步更新到公分级,“首先几乎不可能,也没有这个需求,其次法律也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