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30, 2022

译文:我们找到了最有可能传播假新闻的一群美国人

 (正义补丁,01- 20-2022

作者:Hemant Kakkar & Asher Lawson;编译:Yanzi

        前言: 不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社区,近几年假新闻和谣言的数量和传播速度都让许多用户苦不堪言。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是川普所带领的共和党人开始传谣,但事实真的如此么?Politico最新发布的一项有4600位参与者的调查,为我而们找了这一群特定的传谣者。这一结果,或许可以帮助更多致力于辟谣或打击假新闻传播项目的社区成员。

        哈曼特·卡卡(Hemant Kakkar)是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管理和组织专业的助理教授。阿什·劳森(Asher Lawson)是杜克大学管理和组织专业的博士生。

        无论是反疫苗信息还是关于2020年大选谎言,就像媒体和学术界的许多人一样,人们很容易将假消息传播归咎于保守派或共和党人。但这样说就过于简单化了,任何想要反击美国政治中假新闻的“罪魁祸首”的人,都应该更仔细、更慎重地观察。

        我们在最近发表的研究中发现,倾向宣传虚假信息的人并非一般的保守派人士,而是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这群人具有两种共同的心理特征:责任感低(low levels of conscientiousness ,也可以理解为不自觉)和偏好混乱。我们还发现,当我们测试其它因素时,包括支持前总统唐纳德·川普,都不能可靠地预测人们分享假信息的倾向。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将虚假信息的责任归咎于政治右派是被误导的——事实上,这样做有加剧两极分化的风险。对于研究人员、社交媒体平台、政界人士和媒体成员来说,将精力集中在不负责任的保守派身上,效果会更好。

        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事实核查并不是防止这些保守派分享假新闻、假消息的有效方式,这意味着还需要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现有研究发现,保守派确实比自由派更容易接受和传播错误信息。例如,在2016年大选期间,倾向保守派的个人更有可能在推特和脸书上分享假信息。同样,在新冠疫情开始的几个月里,保守派更可能相信新冠是一个骗局,并淡化病毒的严重性。

        然而从历史上看,保守主义一直与尊重传统、权威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本身也许无法解释假新闻的传播。因此,我们决定调查人格特质可能起的作用,把研究重点放在责任感上。有责任感的表现是不那么冲动、更守秩序、更勤奋和以更审慎的态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假设是,没有责任感的保守派会更热衷传播假新闻,而责任感强的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对这些假设,我们进行了八项实验研究,参与调查研究的总人数超过4600人。

        在每项研究中,参与者报告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并回答几个问题。我们通过他们的回答,以五分制评估他们的负责任程度。接下来,他们会读到一系列虚假的和真实的新闻标题,这些新闻既有中立、也有保守或自由主义倾向的内容。我们询问他们否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这些新闻故事。

        我们发现,责任感差的自由派、责任感强的自由派和责任感强的保守派对分享假新闻的意愿程度很相似,都比较低。不负责任的保守派则很突出:他们分享错误信息的可能性是其他三个群体平均数的2.5倍。

        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保守主义和不负责任的结合,导致了传播错误信息的最大可能性。

        我们还想了解,到底是什么促使不负责任的保守派传播错误信息。为此,我们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列出一系列传播假信息的潜在影响因素,要求参与者报告他们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偏好:对川普的支持程度,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对主流媒体的不信任,以及对保守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观的认可。令我们惊讶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没有一个能可靠地预测这一群体更热衷于分享假信息的倾向。

        反之,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唯一可靠的解释是对混乱的普遍渴望——也就是说,一种无视、破坏和推翻现有社会和政治机构的动机,以此来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主导地位和优越性。

        对诸如“我认为社会应该被烧成灰烬”这样的陈述,我们让参与调查者使用一个数字来表达他们对陈述的赞同程度,以此表明他们对“混乱的偏好”。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不负责任的保守派来说,分享虚假信息是传播混乱的一种手段。

        那么,能否阻止不负责任的保守派分享假信息呢?

        打击虚假信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准确的信息或事实核查进行干预,这种做法已被证明可以减少虚假信息的分享。然而,在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光靠事实核查是不够的。就算告诉了不负责任的保守派“这些是假新闻”之后,与自由派和负责任的保守派相比,他们还是会继续分享假新闻的比率还是更高。

        这样的发现令人担忧。但同时,我们的研究能对未来怎样做提出大致建议。首先,对那些设法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的人或机构来说,他们可以把目标锁定在更小范围的一群人:不负责任的保守派。过去经验证实,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在影响个人行为方面是有效的。

        其次,我们的研究表明,任何想要影响不负责任的保守派的人,都需要尝试一些超越事实核查的干预措施。我们认为,这个责任主要落在社交媒体公司身上。有大量证据表明,用户的人格特性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根据他们的社交媒体活动来推断。如果这些社交媒体公司能识别哪些人是不负责任的保守派,这意味着社媒公司可以积极主动地确保向这一群体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不是虚假的信息。

        假信息对美国民主的严重威胁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但怎样打击假信息传播,我们应该要更有智慧一些。尽管我们的研究没能给出所有的答案,但愿能让打击假消息的工作范围更加聚焦,而无须把矛头同样指向那些没有分享错误信息的保守派。

Wednesday, January 26, 2022

秦鉴君:40年前他预测了今天中国的人口危机,却被专家嘲笑和压制

 (无冕财经 2022-01-22

        如果不能把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幸福本身这一主旨树起来,如果依然抱有人是工具、人是某宏伟目标的砖石的思路,不能把本末倒置的谬思倒过来,不能持续助力人们获得感的提升,则所有“干预”与“引导”,恐怕都会南辕北辙,越是用力,越将人们向“不愿生”的方向推去。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秦鉴”,作者:酌月

        1978年,北京,首次全国人口理论科学研讨会上,一位名叫李广元的计算机工程师,意外抢走了一众人口专家的风头。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就业、升学等问题严峻。主流认为这与增长极快的人口有关。

        6月,钱学森门生、从事导弹研究的七机部(即后来的航天工业部)二院副院长宋健,出访芬兰,从一位国外学者那里,听说了用偏微方程描述人口模型的方法。从没接触过人口学的宋先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马上把模型带回国。他找到时任二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于景元和计算站工程师李广元,一起研究模型。

        不久后,李广元在北京大街上看到张贴的“全国第一次人口理论研讨会”的路标,喜出望外,便一路找到了会场。主办方纳闷搞理工的人来起什么哄,但既然来了,就列席吧,连材料也没发给他。

        李广元长相精干,热情活泼,很快就成为会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在这次会议上,他与一位名叫梁中堂的山西学者有一次交锋。

        在梁发言结束后,他上前开玩笑问“你关于今后20年的人口数字是怎么算的?”梁说“用笔算的”。

        李广元一笑了之:“那多慢啊?用计算机简单多了。把参数向里面一代,给个指令,多少年的结果很快就打出来。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算出今后一百年的人口”。

        也是这次大会后,李广元的 “高科技”征服了一众计生系统的工作者。在次年成都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人口理论大会上,李广元代表“宋健研究小组”,介绍了他们怎样用控制论的方法,测算中国未来人口。

        这个后来公布的结果是,如果按照3.0的生育率,一百年后的2080年,中国人口将达惊人的42.64亿。

        欲使今后我国人口总数不超过11亿,必须实行一胎化方案。

        更理想的数据,是保持到7亿。

        这项研究数据,在中央和民众当中产生了相当大的震动。

        19802月,钱学森致信计生委领导,“我认为这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工作者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工作者一道,共同解决国民经济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

        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一胎政策”成为国策。这封信初稿的起草者:正是宋健。

        在此,正是那位与李广元产生过交锋的山西学者梁中堂,扮演了“螳臂挡车”的角色,坚持表达反对。奈何他人微言轻,身份不过是:山西省委党校教师。

                       1

        梁中堂原本钟情哲学。

        1978年,还在山西永济县虞乡镇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他,报考了北京大学黄楠森的哲学研究生。在被黄楠森相中后。孰料7月山西省委党校领导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去党校教研室工作。梁中堂觉得进党校做哲学研究也好,不料应允后,被强行分配至经济学教研室,不久后被指定去搞人口学。

        梁中堂是头犟牛,对人口学不感冒,对“强制分配”更不感冒,他开会不发言,也不写论文,用实际行动表达不满。但却是主流推动的“一胎政策”,让他按捺不住了。

        农村出身、也做过村干部的他,直觉“让中国农民只生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他感觉“一胎化”政策在下个世纪,很可能会给中国带来老龄化,将导致数以亿计的老人无子女照顾,并使年轻人的负担大幅增加。

        以劳动年龄为中心的三代人口比例将是4:2:1,这意味着两个劳动年龄的人口,将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并且还是半数老人身边无人照顾其日常生活。

        当时某些学者认为,如果人口老化带来养老问题,可以通过集体或国家发放养老金解决,对此梁中堂撰文痛批:“无论成倍数的老人养老,是由家庭还是社会直接负担,其担子都是压在劳动年龄这一代的人口肩上。”

        于是,忧心忡忡的他写下一篇当时悖逆主流的论文,不仅对当时人口目标和“一胎化”公开质疑,更通过调研测算,提出了“晚婚晚育及延长二胎生育间隔”的替代方案。所谓延长二胎生育间隔,即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后,可在间隔510年后再生第二个孩子。

        他的测算证明,这个模型可以达到更科学控制人口的目的,且能减少带给老百姓不必要的痛苦。

        令他震惊的是,这样通俗接地气的论据,说服不了计算机和导弹专家,也说服不了那些研究人口的当红学者:他们与其说不认同,不如说根本没认真想过这些问题。

        1987年,在中国人口学会召开的战略研讨会上,有专家公开为“一胎化”后果辩解,说中国要现代化,农民必须要做出这些牺牲,尽快减少人口,更何况许多地方农民生活水平极低,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存下去有什么意义?

        梁中堂当场发飙:“再穷的人也有他的欢乐,他的幸福。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他穷,就取消他存在的权利!”

                                    2

        一个半路“出家”,从不以“人口学者”自居的党校教师,就这样凭着常识和焦虑,开始了连续多年,孤身“上书”。

        1984年,梁中堂向中央提交报告《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议放弃“一胎化”,采用他调研得来的二胎方案。

        报告虽然被否,却得到了计生委研究处的张晓彤和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瀛通的肯定。随后,他们给国务院上报《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批示有了,却没有下文。

        1985年春节,梁中堂再度上书。他的建言打动了领导,最终批准在山西翼城县开辟“人口特区”,作为“二胎政策”的试验田。

        政策宽松的“翼城”模式,让很多准备看笑话的“专家”大跌眼镜。

        二孩试点后,翼城人口并没有出现明显“暴涨”,相反,竟保持着比周边市县更低的出生率。换言之,它比计划生育的“一胎政策”体现出更明显的效果。

        梁中堂解释,正如他当初意识到的,在人口增长的周期里,让农民普遍接受只生一胎很困难,很多妇女怀孕一次,计生部门就做工作让她流产一次,“但她还会继续怀,只到能生下来,这种情况下看似计生工作有很多成绩,但实际出生率不见得控制住了,平白增加了很多妇女痛苦及政府和人民的摩擦”。

        而在翼城,相对宽松的政策能够被老百姓接受,超生也有,但更多家庭顺顺当当生完两个,也就不生了。

        更令人惊异的是,随着全国人口出生率的下滑,翼城却保持了人口增长的稳定。

        2000年五普时,全国、山西、临汾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221.441.46,翼城数据却是1.512010年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81,而山西更是下挫到1.095,翼城数据是1.28

        除了更稳定的出生率,出生性别比是一个更亮眼的数据。

        1982年三普时我国出生男女性别比是108.51990年数据是114.12000年为119.922010年六普更是居高不下,达到121.21,近年来人为干预因素减少,2020年七普性别比为105.07

        对比翼城,其1985年施行新政时,出生性别比是112.36,高出全国数据,但1990年出生性别比就降至109.22000年时降至106.512010年进一步降到99.54……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翼城。在参与试点“农村二孩”政策的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均出现了同样的稳定出生率、性别比趋于平衡的特征。

        用梁中堂的话说,老百姓有自我调节生育的能力。

                               3

        很难理解吗?

        2011年,科研者惊讶发现,因为海冰融化,生活在加拿大哈德孙湾的北极熊生育率下降。而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中,非洲雌性黑猩猩感觉身体不适、不便养娃,会吞食当地一种名为 “苄叶”的堕胎草来堕胎。

         在美国学者约翰所做的实验“老鼠乌托邦”中,在一个空间有限的实验场所中,无限繁殖的老鼠,发展到一定数量,就会因环境压力选择“不育“,导致种群的消亡。

        北极熊、老鼠尚且如此,何况智慧的人类?

        把数据摊开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波婴儿潮。

        分别是1949年(当年出生人口:1275万)-19581889万);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的19622451万)-19712551万);最长的周期,则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1776万)-19932120万)。

        1994年,我国经济不景气,出生人口降至2098万,四年后,更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自1998年(1934万)开始,人口缓慢减少,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031594万)。

        在进入2003年后,中国人口出生量,进入了一个非常稳定的阶段。这个时间一直延续到2011年(1600万)。即使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人口出生也没受到明显影响。

        而从201111月起,为提振人口,中央施行全面实施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2年和2013年的人口出生分别是16351640万,变化并不明显。

        2013年,中央出台“单独两孩”政策,再次出现了20141687万)到20161786万)的微弱增长。

       要说的是,20161月,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两孩”,很多专家兴致勃勃表示将有“第四波”婴儿潮,却被现实打脸。

        次年起,出生人口就开始掉头,直冲而下,分别是1723万(2017)、1523万(2018)、1465万(2019)、1200万(2020)、1062万(2021)。

        很多专家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出生下降是必然趋势。

        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经济增速在发达国家里一马当先的爱尔兰,生育率达到1.7。其他如瑞典、丹麦、法国等也有较好表现。

        未富先老的中国,出生率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创下新低,即使放在发达国家中,排位也要倒数。

        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阶段的大事,大家可以掰指头盘算。

                              4

        围绕催生,新一波专家又上阵了。

        有人举起道义大旗,鼓呼“为国生娃”。

        有南京学者刘志彪、张晔等人,在《新华日报》上撰文,要求规定40岁以下公民,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唯有生育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去除生育基金并领取相关补贴,否则待退休时才能去除,被网友概括为“不生、少生罚款”。

        前几天,又有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建言,设立养老金领取制度,与生育数量挂钩,不生的少领,多生的多领。

        以惩戒手段来管控生育、把人口纯粹视为工具的思维逻辑,有发生变化么?

        把时间拨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梁中堂对许多学者不屑一顾,甩出这样的“愤语”:“我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科学论证,而是以科学的形式为某些长官意志诠释。”

        他说自己之所以坚持发声,就是要表明世界上还有不同的声音。

        他的思考还在进化。201510月,国家决定实施“全面两孩”后,一位好友和他聊天,提出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思路,“现在发达国家,目标也是朝向均衡,所以有很多优惠措施,比如说给你产假,第二个孩子就给你多少补助,这叫促进均衡发展。可以在计划生育框架内寻求一条改革之道,将人口管制变为服务。”

        结果被梁中堂一语击破:“你那是虚的。”

        停顿了许久,他说了这样一番话:“理论必须彻底,是什么就是什么,很简单,这个事情(生育)是人家老百姓解决,即使你天要塌下来了,它就应该塌,这是人家老百姓的事情,我们不管。这是个基本权利问题,在权利问题上没有别的,你要么推翻,要么保护,别无选择”。

        就此来说,如果不能把一切发展是为了人的幸福本身这一主旨树起来,如果依然抱有人是工具、人是某宏伟目标的砖石的思路,不能把本末倒置的谬思倒过来,不能持续助力人们获得感的提升,则所有“干预”与“引导”,恐怕都会南辕北辙,越是用力,越将人们向“不愿生”的方向推去。

        对了,就在人口出生创新低后,我注意到许多以发扬正能量为己任的自媒体,开始纷纷鼓呼人的价值了。

        就连退休的老胡也站出来,倡议我们社会要多创造条件,整个社会应该用行动对年轻人说“你们生,社会帮着你们养”。

        说一千道一万,我想最有力的解药,是让人们从心底笃信这样七个字:“明天,真的,会更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秦鉴”(IDqinjianpark),原标题为《40年前,他预测了今天的中国人口危机》,原文发布于2022118日。无冕财经已获得转载授权,并稍作编辑。

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

  (中国证券网,2021-12-14  

作者: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熊柴

特别鸣谢:白学松对本文数据整理有贡献

  概要

  中国在2020年生育率仅为1.3,比日本更低,全年仅出生1200万人,出生率创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有证据表明,2021年生育率将进一步降低到1.1左右,出生人口可能降至1000万左右。上述状况引起了广泛的担忧:出生人口是否还会继续快速下降?应推出何种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及政策会产生何种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告根据未来鼓励生育的力度,分下述三种情形进行预测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1.低预测:前提是没有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生育率持续下降至1.0左右。为何把生育率下限设置在比日本还低得多的1.0呢?这是因为相对于收入,中国的教育支出和房价等与养育相关的成本远高于日本。鼓励生育力度并不小的韩国,在2020年生育率已经低至0.84,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中国的生育率会接近韩国而远低于日本。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的生育率已经只有0.7-0.9,随着年轻人口的进一步城市化,中国的生育率还会继续走低。最近各地陆续推出一些鼓励生育政策,但力度太小,其效果必然是杯水车薪。

  2.中预测:前提是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鼓励生育的财力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即GDP1-3%。虽然生育率会从1.0的低点有显著提升,但由于中国养育压力更高,而且社会变化带来的生育率下行惯性更大,生育率只能维持在1.2左右的水平,大致接近日本,而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3.高预测:前提是推出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大力鼓励生育。中国面临世界最严重的低生育率下行惯性,所以需要世界上最大的鼓励生育力度。我们估计,需要用GDP5%来鼓励生育,才能把生育率从2021年的低点逐步提升到1.6,即发达国家的平均生育率水平。在这个情形下,2030年的新出生人口将在1212万,2050年的总人口为13.5亿。

  在中预测情形下,中国出生人口将在今后2-3年内跌破一千万,到2050年降至773万,2100年仅306万。中国现在的出生人口只有印度的一半,到本世纪中叶只有印度的1/3,到2100年可能不到印度的1/4。按此预测,中国出生人口将在2083年被美国反超,到2100年只有美国的2/3。现在中国总人口还达到美国的四倍多,可出生人口却将在两代人后被美国反超,可见人口衰竭之快。其实美国现在的生育率也已显著低于更替水平,能维持出生人口的基本稳定,主要得益于美国可以吸引大量育龄年龄的移民。

  在中预测情形下,中国人口将在2-3年内进入负增长,到2050年减少到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而新出生人口只有世界新出生人口的2.56%。届时,中国就不再是一个人口大国了。按此趋势,华夏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人口优势,将在100年内丧失殆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口惯性,总人口的萎缩会滞后于出生人口的萎缩,因而不能及时反映人口衰减的严峻性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如果只按目前这种力度来鼓励生育,中国毫无疑问将在几十年内成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萎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果低预测成为现实,那么到2100年,新出生人口只有179万,还不到美国新出生人口的一半。如果我们采取发达国家鼓励生育的平均力度,那也只能维持中预测——接近日本生育率水平的1.2。只有采取大力度的鼓励生育的政策——平均需要投入GDP5%的财力,才能把生育率维持在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1.6

  本报告具体提出了鼓励生育的三项主要措施,其中所包含的改革建议,

  一是现金和税收补贴,对于二孩和已上岗家庭的每个未成年孩子,给与每月1000元的现金补贴,所得税和社保减半。给与多孩家庭的每个孩子,每月2000元的现金补贴,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可以设置封顶上限)。

  二是购房补贴,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房价打折进行补贴。举例,返还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对于三孩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返还(可以设置封顶上限)。

  三是增建托儿所,把0-3岁的入托率从4%提高到50%左右。

  以上是最有效的几个鼓励措施,希望能够尽快设计和落实各项全面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政策虽然需要增加不少的财政支出,但是中国经济正面临内需不足、消费疲软、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好可以通过鼓励生育,来刺激消费和提振经济。而且这种鼓励生育的投入,是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投入,长期有很好的回报。所以投入GDP5%的水平,把生育率从现在的1.1提升到1.6,是非常值得的。

  那么把生育率提升到1.6是不是理想目标呢?当然不是。只要生育率一直低于2.1的更替水平,群体最终必然消亡。因此,要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薪火相传,将生育率提升到2.1是迟早要做到,也必须要做到的。而且越早去做越容易,所遭受的损害也越小。

  如果能在10年内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我们甚至可能把中国的人口规模长期维持在14亿左右,这需要把每年出生的人口从现在的1000万提升并维持在1500多万。尽管难度非常大,但如果真正认识到,维持人口规模是确保繁荣稳定和优良生活品质的基石,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全力以赴来提升生育率,做到这点并非不可能。我们估计这需要远高于GDP5%的财政支持,还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来减轻升学和择校的压力。

  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已成为中国社会面对的最大挑战。解决低生育率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巨大的投入。如果把提升生育率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看待,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国完全有可能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

  正文(略)

Monday, January 24, 2022

郑也夫:匹夫说台海

 (上报,2022-01-24

        一、反對武統。一介書生如此表態有意義嗎?有。其一,對天大的事情,存萬一的作用,就要發聲,不然事後我們追悔不及。其二,我是人民的一員,吾道不孤,故我的反對可擊碎武統派聲稱代表人民。其三,因言論管制,公共平臺上反對武統的言論幾乎滅絕,如此形勢下發出反戰的聲音彌足珍貴。開戰的第一防線是反武統的輿論。不張嘴就是棄權,都不張嘴就是集體默認武統。不甘麻木不仁,遂有敝人這篇自白。

        二、反對武力威懾。大陸決策層日前重申和平統一是首選。而武力威懾一定會加劇仇恨,使僅存一絲的和平統一願景丟失殆盡。辯護者會說,威懾是為了抑制台獨。抑制的其實只是名義上的台獨,絲毫影響不了70餘年來臺灣事實上的獨立。長達45年名實齊備的獨立,並未擋住東西德日後的統一。與德國人相比,我們為統一而威懾,因威懾成仇寇,滑天下之大稽。

        武力威懾的更大負面是誘發戰爭。人類歷史上有過太多的戰爭,不是為了征服和實利,而是為了面子,因為下不來台。威懾一旦升級,中國大陸、臺灣、美國,均乏退讓餘地。七十餘年來是核恐懼抑制了核大國間直接開戰。反過來看,若核大國真的開戰,鮮有力量能管束他們不動核武。故放棄對台武力威懾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