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0, 2015

约瑟夫•奈 :中国崛起终结美国世纪?

美媒:中国颠覆台湾的秘密计划不可阻挡

(2015-03-24 多维新闻)

中国大陆正在秘密进行颠覆台湾活动?美国媒体认为,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批非政府组织及其下属公司的活动十分可疑。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323日发表题为《不可阻挡:中国颠覆台湾的秘密计划》(Unstoppable: China's Secret Plan to Subvert Taiwan)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大陆正在借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名义试图对台湾发起非军事的“政治战争”,意在不动用武力地“重新统一”台湾,事实上这一切的背后是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而台湾对此几乎全无防御能力。
毛泽东曾经说过,有百分之七十的战争是政治性的。毫无疑问,近期没有哪一次冲突比中国大陆试图“重新统一”台湾更忠实地遵守了这个说法。当分析家们更多地聚焦于实力越来越强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这样一个民主岛国所构成的威胁的时候,北京的“重新统一”战略中的政治战争的因素实际上被忽略了。这或许是因为,海峡两岸关于茶叶和文化的座谈会远没有最先进的携弹战舰或者战斗机那么吸引眼球。
考虑到北京对于“非运动式的”打破僵局的方式的偏爱(战争代价高昂而且不可预测),很容易理解大陆领导人会避免与台湾开战,而是会探索其他方式。同时以台湾和台湾的国际支持者为目标而发动的政治战争(或者说“三战”)是更好的工具。自2008年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互动越来越多,两岸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学术交流与投资机会也大幅增长,因此,中国大陆能够进行政治战争的机会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文化和艺术是大陆发动的针对台湾的政治战争的核心。但不要被气氛轻松的会议大厅、喜气洋洋的大学生之类表象所提供的无害外观所迷惑,这一切的背后是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一个环环相扣的部门,在政治、金融、军事行动和情报的节点上进行运作。”
尽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的职权范围远远超出台湾之外,但其资源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投入了“台湾问题”的解决当中,以北京所喜欢的方式。

台湾的未来命运近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大陆参与了对台政治战争或者为其提供了掩护的部门显然非常之多,然而,近年来仍有一个组织表现非常突出,这就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一个在香港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在它的自我定位里,它将自己说成是一个智库机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与全球多家机构与政府具有“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大量中国高校、汉办、石油公司、兰德公司、加拿大国王议会办公室,还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董事会主席叶简明同时也是中国华信的创始人之一,它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国华信是一家坐拥数百亿美元的能源公司(2013年它上报了高达2090亿人民币的收入,折合约334亿美元),在世界各地设有多处办公室,其中也包括位于台北101大楼的第21层的一间。现年三十八岁的叶简明没有更多消息披露,我们只知道他在20032005年曾担任与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有联系的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的副秘书长。根据记者楚博(Andrew Chubb)和刚纳特(John Garnaut)的说法,叶简明可能与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前主任叶选宁有关,或者也有可能是与中国前海军司令员叶飞上将有关。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文化院。它注册于2012年,同样注册于香港。这是一个负责“推广中华文化”的受到国家支持的组织,自其创始起,中国文化院就在大陆和台湾两地举办了一系列跨海峡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其中的有来自两岸的学生、学者、娱乐界人士和宗教界人士。
在台湾方面,亲北京的中国时报集团和赞成统一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对这些活动提供了赞助,例如20151月在台南举办的“高校学生文化体验营”,二者就担任了合作赞助商角色。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中国时报集团主席蔡衍明为台湾首富,有80亿美元资产。
其他活动,比如2014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促进文化整合增进文化认同”沙龙,则是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共同出资,后者1991年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收编。而具体执行人员则更加耐人寻味,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的CEO王树(或汪澍)似乎同时也是解放军总政治部311基地的司令员。该基地由华信培训中心管理,华信培训中心则由福建华信控股有限公司注资,这是此前提到的中国华信能源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更复杂的是,福建华信控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兰华升同时也是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中国文化院的执行主任、以及自2013年起两岸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论坛当中的活跃分子。201410月,他参与的一个由中国文化院协办的论坛当中,他的演讲题目为“海峡两岸的四个区:共享同样的根,实现共同目标”。
位于福州的311基地被认为是“直接针对台湾进行心理操纵和宣传的前哨”。王树(或汪澍)也出席了上述论坛,论坛现场坐在他右边的是与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及孔子学院等机构均有联系的许嘉璐,他同时也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涵盖了多个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旗下的组织,其中也包括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许嘉璐还是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主席,该组织在促进海峡“和平”和“重新统一”方面非常活跃。还有人认为,许嘉璐是中国大陆政治战争策略的总的设计师。
311基地(也被称为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基地)的重要性不容低估。作为一个副团级机构,311基地大约发挥着六个常规导弹旅的作用,该基地还积极参与了网络战。
现在应当清楚了,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在联合了台湾方面的富有合作者以后,已经有了充足的财政资源去投入到针对台湾的政治战争当中去。它意在影响相关讨论,并抓紧一切可能招募个人。它的复杂性质使得情报部门很难区分它的政治战争行动和更多的“合法的”活动。但考虑到我们已知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在财政金融上的操作,很难相信它设在台北的办公室没有参与政治战争活动。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只是中国大陆用于发动类似活动的许多组织当中的一个,类似的活动在台湾、香港和全球其他地区都有分布。本文意在揭示中国是如何使用这种策略去欺骗和掩盖它的真实意图的,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可能被复制成百上千个,而抗击它们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苏希 编译)

Unstoppable: China's Secret Plan to Subvert Taiwan
There is a convoluted network of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could be involved in Beijing's "onion layer" strategy.
(J. Michael ColeNational Interrest, 2015-3-23)
Mao Zedong reportedly once said that warfare is 70 percent political. Arguably, no conflict in recent times has adhered to this concept more faithfully than China’s ongoing campaign to “reunite” Taiwan with the “Mainland.” While analysts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the threat which an increasingly powerful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poses to the democratic island-nation, the political warfare component of Beijing’s “reunification” strategy has received much less attention, perhaps because cross-strait symposia on tea and culture are far less “newsworthy” than the latest missile boat or combat aircraft.

Given Beijing’s preference for “nonkinetic” solutions to the impasse (war would be costly and unpredictable), it makes perfect sense that its leadership would explore alternative means by which to win the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Political warfare (or the Three Warfares, 三战), targeting both Taiwan and its support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a favored instrument.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ince 2008. And what with rapidly expanding cross-strait trave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investment, the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to engage in political warfare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rt and culture, benign as they may sound, are at the heart of China’s political-warfare strategy against Taiwan. But don’t be fooled by the innocuous façade provided by the cushy conference halls and beaming university students: Behind all this lies the PLA’s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Liaison Department (GPD/LD), “an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 that operates at the nexus of politics, finance,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intelligence.”

Although the GPD/LD’s remit extends well beyond Taiwan, a large share of its resources is nevertheless committed to resolving the Taiwan “question” on terms that are favorable to Beijing.

The list of Chinese units that engage in or provide cover for political warfare against Taiwan is admittedly a long one. However, one organization that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recent years is the China Energy Fund Committee (CEFC, 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 a Hong Kongregister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at advertises itself as a think tank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French CEFC [7], where I am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 subsidiary of the CEFC China Energy Co., Ltd [8] (Huaxin, 中国华信), the CEFC claims to have “partnerships” [9] with sever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bodies worldwide, including a number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nban, oil companies, Rand Corp, the Privy Council’s Office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

The board chairman of the CEFC is Ye Jianming (叶简明), who is also listed as a founder of the aforementioned Huaxin, a multibillion-dollar energy logistics company (its reported income in 2013 stood at 209 billion renminbi, or US$33.4 billion) with several offices worldwide, including one on the twenty-first floor of the Taipei 101 skyscraper. Not much is known about the thirty-eight-year-old Ye. We know that he was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GPD/LD-linked China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Friendly Contacts (CAIFC) from 2003-2005. According to journalists Andrew Chubb and John Garnaut , he may be related to Lt.-Gen. Ye Xuanning, GPD/LD director until 1998, or to Admiral Ye Fei, the PLA Navy commander from 1980 to 1982.

One subsidiary of the CEFC that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China Institute of Culture Limited (CIOC, 中国文化院). Registered in 2012 (also in Hong Kong), the CIOC is a nationally supported organization in charge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CIOC has organized—in both China and Taiwan—a series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events involving students, academics, entertainers and religious figur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On the Taiwan side, the pro-Beijing Want Want China Times Group and pro-unification 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and Education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have sponsored events. Both, for example, were co-sponsor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ure Experiencing Camp, held in Kaohsiung, southern Taiwan, in January 2015. According to Forbes magazine, Tsai Eng-meng (蔡衍明), chairman of the Want Want China Times Group, is the richest man in Taiwan , with a fortune of US$8 billion.

Other events, such as the Promot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creasing Cultural Identity salon held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n October 2014, were co-organized by the CEFC and China Huayi Broadcasting Corp (CHBC, 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which was incorporated by the GPD in 1991. And thats where the constellation of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and operatives gets really interesting.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CHBC, Wang Shu (汪澍/王树), also happens to be commander of GPD 311 Base (61716 Unit). The Base is managed by the Huaxin Training Center (华信培训中心), which itself is funded by the Fujian Huaxin (CEFC) Holding Company, a subsidiary of the US$30 billion CEFC China Energy Co discussed earlier. Confused yet? It gets even more complex. Lan Huasheng (兰华升), the general manager of Fujian Huaxin Holding Company, is also CEFC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IOC, and an active participant at many of the cultural forums hel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ince 2013. His speech at a CIOC/CHBC forum in October 2014 was titled “Four Districts of Cross-Straits: Sharing the Same Root, Achieving the Same Goal.”

According to Stokes and Hsiao, the Fuzhou-based 311 Base is “[a]t the forefront of applied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and propaganda directed against Taiwan.” Wang was present at the aforementioned salon (he is fourth from left in the third picture in the hyperlink above; the man to his right is Xu Jialu [许嘉璐], who is associated with CAIFC, CEFC,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president of the Nishan Forum on World Civilizations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which overlaps with several GPD/LD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CEFC. Xu is also chairman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 (CAPCC,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 an organization that i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romotion of a cross-strait peace accord and re-unification. It is claimed that Xu orchestrates China’s overall political-warfare strategy.

The significance of 311 Base (also known as the Public Opinion,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and Legal Warfare Base, 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基地) cannot be overstated. As a deputy-corps-level organization, 311 carries roughly as much status as all those six conventional missile brigades [from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 Base 52] that target Taiwan combined,” Stokes wrote in an e-mail response. The base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cyber operations.

It should be clear by now that the CEFC and its affiliates, which are joining forces with extraordinarily rich partners in Taiwan, have formidable financial resources at their disposal to engage in political warfare in Taiwan, to shape the discourse and possibly to recruit individuals. The convoluted nature of the network—where global energy firms overlap with think tanks, foundations, the GPD/LD and intelligence operatives—makes it extraordinarily difficult for 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the less security-aware target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olitical warfare and more “legitimate” activities. Given what we know about CEFC China Energy Co and the many GPD/LD-related subsidiaries whose operations it finances, it is difficult to imagine that its office in Taipei is not involved in political warfare.

The CEFC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Chinese organizations that engage in such activitie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globally. While it barely scratches the surfac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China uses an “onion layer” strategy to deceive and overwhelm its adversaries. Multiply the CEFC phenomenon by ten, twenty, fifty, and the task of countering those efforts becomes a nearly impossible one.


(J. Michael Cole, a former analyst at the 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Service, is editor in chief of www.thinking-taiwan.com, a senior non-resident fellow at the China Polic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and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the French Center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 (CEFC) in Taipei. He can be found on Twitter at @JMichaelCole1.)

Friday, March 27, 2015

马勇:从领导集团知识背景看未来十年中国政治走向

(共识网,2015-3-27,此文发表后很快被删)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共识传媒和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影响以及2014中国的走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经他本人核校同意发布。]
     中共十八大产生的新的领导集团已经开始工作很久了,国内外对这一届新班子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看涨的以为这是中国百年来最好的班底,看衰的以为中国还将在十字路口徘徊,中国极有可能错失十年机遇。
  对于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不准备评论,我只是希望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研读新领导集团的“阅读史”,从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储备,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届领导集团是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特殊形态,甚至是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也没有见过的特殊形态,进一步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特殊时代,一个过渡期。
  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直接了当地说成是帝制中国的延续,中国共产党确实给这个国家注入了若干新的因素,但就国家基本形态而言,今天的中国是“党天下”,共产党不仅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且负责这个国家一切日常事务,是比帝制中国“家天下”更集权的体制,因而正像这几年在谈论“中国模式”时突然领悟的那样,中国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一百多年后,竟然还有那么多“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无疑就是帝制中国的遗产。这种说法只是一个事实描述,并不涉及价值观。
  帝制中国历代开国君主无一例外精明过人,智慧超群,是丛林竞争中的强者,凭实力说话。他们打江山、坐江山,理所当然,具有那个时代的合法性。他们无一例外都像秦始皇帝那样,希望江山永固、王朝永续。因而,帝制中国历代王朝开国之后,无一例外注意接班人的培养,想方设法为皇子,以及宗室亲贵弟子提供最好教育,配备全国最好的老师,教他们知识、修养,使他们获得远高于民间社会的教育水准。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光绪帝,他的老师都是当时中国第一流学者,如翁同龢、孙家鼐等。对接班人的精心培养,可能是中国历史“超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也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当时创办的或改造的几个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如北京景山,哈尔滨的军工大学,以及在苏联的一些特别学校,都具有历朝历代培养接班人同样的含义,期望以最好的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接班人,保证共产党的江山不变色。
  但是,毛泽东没有将这个方案坚持到底,在他执政大约十年的时候,就因为其他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一大批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被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人都拥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知青经历当然具有很多正面意义,他们不再是生于深宫养育深宫,像章太炎骂光绪帝所说的“不辨菽麦”的“小丑”。这一代具有知青经历的领导人对中国下层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积极的一面。
  底层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有。这一代人离开了深宫大院,特别是像习近平这样的家庭,又因为家长被打倒的原因下去,底层社会的负面,让这一代人一览无余,使他们知道中国社会不易,也知道了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因而这代领导人在个人修为上并非不可挑剔,这也是他们相互之间制衡伤害的一个弱项,他们没有办法像中国传统政治家那样“内圣外王”,更不可能像历代帝王那样既是政治领导者,又是道德楷模。
  由于这一代领导人很小就离开了校园,离开了书本,特别是那时最盛行的价值观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因而不论这一批年轻人多么爱读书,他们差不多都具有严重的知识缺陷,不知道世界,不能正确地理解世界,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改铸过的世界,是意识形态重塑的世界,而且具有浓厚的苏俄倾向。习近平曾不止一次说过他对苏俄文学的阅读、喜爱,是可信的,苏俄文学就是195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食粮。
  中国在1960年代与苏联关系恶化后并没有转身投入西方阵营,中国在那个时代向国内所描述的世界,对这一代人世界意识的形成影响巨大。这个世界意识就是对世界充满敌意,就是毛泽东一直告诫全党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因而这一代人内心深处不会轻易相信西方。这一点,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一直宣扬“悲情”,宣扬“挨打”,一直抱怨帝国主义侵略等有关。
  在文革晚期,被中断的大学招生勉强恢复,以“工农兵学员”的名义让一批人重新回到了学校。习近平、王岐山、王沪宁、刘奇葆等都在这个时候进入大学读书。这是他们知识背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很快恢复,1977、1978、1979这三个年份进入大学的这批人在中国叫做“新三届”。新三届个别年龄偏大的最近几年开始陆续退休,但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就是当今中国各领域的骨干,也是中国现在领导层中的主流,李克强、李源潮、胡春华等就是新三届的代表。
  19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生机的最好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是过去六十年中最好的。在那个时候,许多现代知识传入中国,几套大型丛书对西方学术的译介深刻影响了这一代中国人,也是这一代中国人今天还能对世界抱有适度理性的一个重要背景。
  1950年出生的这一代,不论是新三届,还是其他知识背景的,有许多人在1980年代出国留学了。尤其是中国历史上再也不会出现的“工农兵学员”这个群体,在那个充满希望的1980年代或出国留学,或重回大学深造。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重回大学,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应该说与世界主流很接近。但是,这一部分或出国留学,或重回大学深造,都因为读书脱离了社会实践,因而在政治场上也就慢了一步,除极个别的例外,比如王沪宁,更多的人并没有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层面的主导力量。而习近平、王岐山等这一批在1980年代坚持没有“回炉再造”的实践派,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底层打拼,付出艰辛努力,也就一步步升迁上来。我们不必过高估计家庭背景对他们仕途的影响,他们也是在过去三十年大浪淘沙冲洗出来的政治精英。他们熟知中国社会,知道中国问题在哪里,知道知识的意义,因而这一批实践派在1990年代差不多都到大学、党校读了在职硕士、博士。
  这批领导人在职博士当然没有办法与全职研究生比,含金量当然有差异。从负面看,是“赢着通吃”,是将那些辛辛苦苦读学位的人价值稀释。但是如果从积极层面看,表明这部分人对自身知识贫瘠的恐惧。是好事,不是坏事。
  从这批领导人知识背景看未来中国政治走向,能够得出这样几个看法:
  第一,这一代领导人在政治上仍然是过渡性的,他们的知识构成中还没有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因而在未来十年,除非发生意外事件,中国不会发生巨大变革,在政治上往前走很远是不现实的。这是知识背景的制约。
  第二,中国政治在这一代领导人主持下向回走的可能性绝对不存在,他们对中国社会底层的认知,对1980年代的回忆,都决定他们在与世界的交往上依然会抱持积极的态度。不会在经济的交往上往回走,更不会重回闭关锁国。
  但是,这一代政治领导人有深厚的毛泽东情结,对毛泽东的政治艺术非常崇拜,在他们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毛泽东影子。这是这一代领导人独一无二的财富、特征。但是,随着毛泽东渐渐从神坛上走下来,这一代对毛泽东的崇拜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绝响,不可能再影响到十年之后的时代。这一点也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中国内部的政治发展在未来十年会增长一些新的因素,比如随着留学生回国越来越多,外部世界更加真实的形象会渐渐改变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当然,这也需要外部世界不断向中国释放善意,更加清晰地解释自己的意图,不要让中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借机生事。比如,美国政府“重回亚洲”政策的宣讲,就远不如十九世纪美国的亚洲政策那样清晰,一个“门户开放”简洁提法让中国朝野增加了对美国的亲近感。中国在十九世纪晚期大踏步走向世界,进行改革,与外部世界不断持续向中国释放善意不无关系。而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在政治上裹足不前,甚至有时候感觉倒退,与中国政治领导人对外部世界真实意图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晚清中国领导人也曾怀疑过外部世界的用意,但当他们清楚明白中国的进步是共赢,对中国利多弊少,或有利无弊,因而能够在1901年之后毫不犹豫地踏上政治改革的道路。这段历史很值得国际学术界深思。

Thursday, March 19, 2015

梁京:习近平会不会折了中共的寿?

 (自由亚洲电台,2015-03-10
        36日,正逢北京两会期间,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颇为大胆的文章,题目是“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阿波罗新闻网》把题目翻译成“即将到来的中共垮台”。这样翻译虽然不能算错,但不够准确,因为沈大伟的原意要微妙的多。在原文的标题下,是这样一段提示,“中共统治的终场大戏已开台,习近平的无情手段只会让这个国家离危机爆发更近”。
        作为一个研究中共党组织运行的资深学者,沈大伟非常清楚,预测中共的垮台是有很大风险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在此刻还是忍不住要冒险赌一把呢?我相信其中原因并不单纯。因为他一定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后,他就不大可能被请去中国了,这对一个中国问题专家是很大损失。
        文章中,沈大伟列举了五条根据,支持他关于中共的末日旅程已经开始的论断。第一是富人大量出逃,第二是政治高压;第三是体制内的人在敷衍混日子;第四是体制内外都普遍腐败;最后是改革寸步难行,因为有强大的既得利益阻挡改革。不过,这篇文章的许多评论都认为沈大伟这五条难以说服他们。
        光凭这几条,我相信沈大伟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他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不太可能安静的结束。它的死亡很可能是长期的,混乱而暴力的”。
        批评沈大伟的人指出了一些重要理由,认为中共不大容易迅速垮台。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人有在专制下苟活的悠久传统。与此相关,有批评者指出,中国没有叶利欣或瓦文萨式的人物,所以中共不是那么容易垮台。
        我自己也认为,沈大伟还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共事实上已经获得了一种与资本主义共生的能力,或者,中共寄生在资本主义的全球秩序中,不像当年的苏联那么容易崩盘。
        那么,沈大伟对中共的悲观,是否有特殊的具体原因呢?我认为是有的,那就是他不看好习近平,因为习近平太"任性"。在文章中,沈大伟明确说,“我也不排除习近平在权力斗争或政变中被废黜的可能性”。
        正是习近平的“任性”,也就是习近平的不理性严重地增加了这种可能性。作为一个研究中共的专家,沈大伟比许多外国人更清楚也更深刻地看到了习近平为了巩固个人权力所采取的“无情手段”给整个体制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令本来就已经十分脆弱的系统,面临急剧崩塌,陷入大乱的危险
        沈大伟的文章以相当正面的语调评价了江胡时代,由曾庆红一手策划实施的党内政治改革。他认为这些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而曾庆红现在却成了习近平反腐的重点目标。沈大伟认为,习近平要拿下曾庆红,意味著他对曾主导的这些温和的政治改革的否定。
        习近平真的要拿下曾庆红吗?上周两会中发生的一个不寻常事件,让人们对此不再怀疑。这个事件就是曾庆红曾经的大秘施芝鸿,非常出人意料地对记者发表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讲话。这个讲话以批评海外媒体为名,实际上是批评中纪委网站以“庆亲王”映射曾庆红是大老虎这件事。这个事件之所以不寻常,是因为施芝鸿是在替曾庆红表态,拒绝向习近平缴枪投降。
        把这个事件与沈大伟的文章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到,沈大伟不仅知道了曾庆红处境不妙,而且还选择了同情曾的态度。为什么从美国利益出发的沈大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难道他不希望中共早一点垮台吗?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沈大伟从美国利益出发,并不在乎中共会不会垮台,因为他知道中共迟早会垮台。沈大伟关心的是中共如何垮台,因为这关系到美国的利益,关系到许多人,包括许多中国人的利益。沈大伟认为曾庆红是识时务者,知道中共会灭亡。因此,曾的所作所为,不是阻止中共灭亡,而是给中共一个平和的晚年和安乐死。沈大伟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符合世界的利益。

        而对于习近平,沈大伟则认为他的鲁莽和任性,虽然是为了救党,恰恰会走向反面,结果是危及美国和世界的利益。沈大伟的这个判断是对的吗?习近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真的会拿下曾庆红,甘冒同归于尽,让党国毁于一旦的风险吗?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见到分晓。

何清涟 :中国未来:在“强大”与“崩溃”之间的“溃而不崩”

   戴按:何清涟与沈大伟的看法正好相反,她也提出了一些论据。然而,为任何国家的未来算命,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至少目前是如此。

(美国之音,2015-3-19

        最近,美国一些中国通在各种渠道发言,表示对习近平的失望与批评,评论之尖锐,仅与邓小平六四屠城之后的那段时期相仿佛。他们的评述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其观点有何新颖之处(一些中国学者更早以前有过更深刻的论述),而在于其态度之转变,这些中国通学者被称为“拥抱熊猫派”,一直主张通过“接触、影响”来构造美中关系,以促成中国向民主化迈进,是主张中美战略同盟的主要支持者。

    “拥抱熊猫派”的中国期望落空

        说来有趣,这些中国通所论及的问题在中国早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近平接管时中国就是个烂摊子,但那时这些“烂”不仅被忽视,还有人忙着勾画中国的“和平崛起”。区别在于,习近平与前任不同,不仅没有按照2012年访美之前美国亲北京力量对他的期望施政,反而表现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强烈排斥与敌意,让不少“中国通”深感失望
    这一轮批评公开浮出水面始于今年1月。129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 Michael Auslin)的文章《中共步入黄昏》。文中提到,一位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在一次外交官的私人聚会上说:“我无法给你它垮台的确切时间,但是中共已经踏入迟暮之年。”2月中旬,孔杰荣教授在美中关系正常化40年演讲会上的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执政固执缺乏灵活性,并对其治下的人权状况十分不满,他希望中国最终能实现他所理解的真正的法治:限制政府权力,减少酷刑、任意行为和审查制度。
        各种评论当中,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36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中国行将崩溃》(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为代表。该文罗列了五个因素,资本外逃与富豪移民;加强控制舆论、打压政治异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反对者;人心离散;弥漫于政府、军队中的腐败;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问题且没有出路。五因素当中的前四个因素在十年前就已出现,经济危机征兆则从2009年开始浮出水面,唯一的新因素是“打击党内对手”,也就是说,沈大伟教授认为,党内高层的斗争可能招致中共崩溃。与他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哈佛大学的马若德,即中国人熟知的麦克法夸尔,他也认为习近平强力反腐会危及政权稳定。

           反腐导致官不聊生,但并非导致政权不稳定因素

        上述表述如果止于反腐导致习近平在高层陷入孤立,那倒完全成立。习近平高调反腐,颠覆了胡锦涛时期那种由家国一体利益输送管道支撑的利益格局;在全球展开的猎狐行动则断绝了官员们在海外的后路,将这些人圈在国内,与中共这条大船共存亡。这种高压态势,与胡温时代官场夜夜灯红酒绿,美人在抱,日进万金的黄金岁月相比,习王治下当真有点官不聊生,于是他们都怀念胡锦涛对官员们的宽仁体恤了。
        但官员对“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忧虑,毕竟与盼中共垮台完全不是一种情绪。官员们都很清楚中国老百姓的仇官仇富情绪,也知道他们因腐败被党内清除的概率最多不超过5%,而中共垮台后被民众清算的概率可是高达100%。因此,官员们只是希望赶快结束反腐,大家不再提心吊胆,继续安心当官。
        中国通们接触的主要是官员及知识精英,官员们对反腐的不满会通过交谈传递给他们;但“拥抱熊猫派”对习近平的失望,其实也不缘于对反腐的担心,而是缘于习近平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强烈排斥。习近平当政之后,毫不犹豫地打压言论、控制互联网,抓捕温和的政治反对者;最近还正式宣布,将加强对外国在华6千多家NGO的管理。通过这些政治举措,习近平日益清晰地向世界展示,他想建成的是这样一个国家:威权统治+政府控制下的市场经济,阻断中国与外部的政治文化交流,只进行经济交流商贸来往。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近批评习近平不懂何谓“软实力”。从西方角度看,他这一批评无疑很正确,但他不了解的是,习近平根本不想奉行西方的软实力标准,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溃而不崩”之局将长期维持

        早在2004年,我就在《威权统治下的中国现状与前景》中指出,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一是作为社会生存基座的生态环境;二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行为规范的道德伦理;三是社会成员最起码的生存底线,具体指标是以就业为标志的生存权;四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政治整合力量,这是从法律与制度层面对社会成员施加的一种强力约束。除了第四点与制度有关,可以在短期内改变调整之外,前三者是长期的生存要素,甚至不能通过政权更替在几十年内有根本改观。这些年来,中共拒不政治改革,透支中国的未来,支撑一党专制;而民众因缺乏自组织能力,有如一盘散沙,无法与中共这块巨大的顽石抗争,因而中共短期内不会崩溃,中国社会将长期处于“溃而不崩”的状态,即生存环境会一天比一天更为溃烂,但却不会崩溃。
        毛泽东时代的极权政治依靠意识形态与计划经济,对人民实施全面控制;经邓小平改革之后,主要依靠利益维系,因此现在中共社会基础之强弱,主要视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多少及其财政汲取能力强弱而定,而不是所谓“四项基本原则”之类的价值观。这种利益结构导致变革成本发生变化,摧毁它的代价将比修补大得多。无论是政治、经济精英,还是知识精英与中产阶层,都很明白,维持并修补现存结构是成本最小的选择;但如何修补,各类精英的看法有不同。各级政治利益集团成员与中共政权当然是荣损与共的关系;经济精英当中不少脚踩两只船,这两年海外投资扩张(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140亿美元),就是他们对国内政治形势加以研判的结果,因此,他们虽然是中共的坚定支持力量,但并非生死与共者;知识分子当中虽然有不少人具有关心民瘼的家国情怀,但大多数人既无移民外国之财力,也无在政权鼎革之际自保的武力,基本都会选择支持现政权,但他们会因要求中共放宽言禁,给予一定的出版言论自由、实行更开明的政治而与当局发生龃龉。
        《中共步入黄昏》中称,有美国外交官认为,中国未来变革的希望在底层。这一看法只有部分基于现实。在数量高达数亿的社会底层中,总会有一些人对民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并愿意身体力行,但这些人的数量据说在全国加总也就20万之众(前几年有项调查,根据微博上关心政治的人数推算得出),但如果考察这些人在其周围人群的动员能力,很难判定这些“火种”何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事实很无情:更多的底层认同“有奶就是娘”的原则。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必须依赖中共生存,比如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生存下去的边疆地区(新疆与西藏除外)的贫困人口,其中包括连日常生活用度及饮水都需要依赖政府供给的1.5亿生态难民。那些每年不断增加的失业大学生,有不少也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网评员(五毛)工作生存。还有那占人口15%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这些人最担心的就是退休金与中共政权一道完蛋。对上述这些人来说,民主很遥远,面包很现实。澳门大学陈定定为反驳沈大伟而发表《对不起了美国,中国不会崩溃》,文中对中国现状及前景估计虽然过于乐观,但有一个判断却接近事实,即 “只要中国政府在处理腐败、环境污染和不平等问题上工作做得不错”,中国人“对自由和民主的愿望就会迅速消褪。”说得挖苦一点,只要习近平能够继续找到草料,中国这座动物农庄的羊群还会不断地继续哼唱“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并将“两条腿”的动物,即追求民主自由的人,视为异类。

        正如我以前所言,一个政权的崩溃需要内部统治危机(政变、财政危机)、官民势同水火、有杀伤力的暴力反抗不断发生、外敌入侵等四个因素一齐发作。目前,“外部势力”这一外敌其实只是虚拟,政变的概率很小,财政危机还只表现在地方政府一级,属于可控级别;小规模的反抗虽然时时发生,但不足以撼动中共政权。上述因素使得中共不可能强大,但在它们没有一齐达到临界点之前,中国将在中共的强权统治下,继续维持“溃而不崩”之局。

Tuesday, March 17, 2015

沈大伟:我为何对中共的执政前景不乐观

       戴按: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中国即将崩溃》一文和对《纽约时报》的答记者问,令海外一些反共人士欣喜若狂,中国官方媒体则予以强力反驳。窃以为,沈大伟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非常复杂。当代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距离预测任何国家的未来,还遥远得很。当年美国那么多苏联问题专家,无一人预测到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演员出身的里根在柏林墙演说做过这种预言,是基于其反共立场的直觉宣泄,没有任何学理根据。美国政治学、国际关系学领域的学者,其预测的成功率几乎为零。对沈大伟的这类预测,无论是兴高采烈还是紧张兮兮,都是认知水平浅薄的表现。

(作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纽约时报》2015317日)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是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授,也是美国最著名的当代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他在中国也颇有名气。中国翻译并出版过他的著作,官方媒体也援引过他的观点。《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介绍过他;今年1月,在中国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研究人员把他列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第二位,仅次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戴维·M·兰普顿(David M. Lampton)。沈大伟教授最近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激烈辩论,这篇文章称“中国共党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共产党可能遭遇的覆灭“也许会是漫长、混乱、暴力的”。有些专家赞同他的观点,即在中国那有序而繁荣的面具下,掩盖着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风险。也有人认为,与沈大伟的看法相比,中共在政治和经济上更为坚挺。在本次采访中,沈大伟回答了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些问题:

   问:几年前,你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的书,强调了中国通过学习和适应,有潜力去克服或遏制其问题,比如腐败和受到削弱的权威等等。对于中共继续掌权的长期前景,你做出的最新评估显得黯淡了许多。是什么让你改变了看法?
         答:我那本关于共产党的书完成于2007年,在2008年出版。出版年份很重要。正如你所说,当时我重点对中共采取的一些“调适”措施进行了分析,中共采用这些措施来实现合法化、重新制度化,并进行自救。我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调适的原因——这主要是中国研究苏联和其他列宁主义国家的崩溃的结果,而且也因为我研究的那段期间,中国最高领导层有人推动这些措施,特别是主席和党总书记江泽民,以及他的盟友、副主席曾庆红,他们研究苏联倒台教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共必须采取有所改变的积极领导方式。
        所以,这本书侧重在中共当时进行的“调适”上。但别忘了书名中的另一个词:“收缩”。这个词很重要,我当时说,一党列宁主义国家和其他独裁国家都会在后期出现收缩状态,这是正常的、自然的,一向如此,现在我也仍然这样认为。而问题是:列宁主义政党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收缩,延缓不可避免的衰落?基本而言,他们可以采取被动和防御性的做法——进行压迫式的统治——也可以采取主动和动态的方式执政,以开放的姿态,尝试引导和管理变革。从大约2000年到2008年,在曾庆红主持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后一种方式。但我认为,在2009年中期,曾庆红退休之后,中共的方向突然发生了转变。
        你可以非常精确地说出逆转的时——200991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结束第二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党的建设”,它做出了非常进步的“决定”,基本上就是把曾庆红和党过去8年采取的所有措施纳入制度。当时我住在北京,在看到这次会议的报道时,我心想,“太棒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前一年的春夏,西藏和新疆爆发骚乱期间,中共实际上已经变得非常紧张。所以,我猜测,这个会议的文件是前几年改革工作的某种总结,必须发布出来,因为它的筹备工作已经进行了近一年,而且对中共而言,要改弦易辙,转向严厉的压迫式统治,并放弃积极的政治改革,这样的事情毕竟难以宣诸于口。但事实就是这样的。
        对于他们改弦易辙的原因,我的看法基本上是这样:党总书记胡锦涛不必再应付曾庆红了,而一些强大的、可以在控制过程中享有利益的官僚机构聚到一起——宣传部门、国内安全部门,人民解放军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国有企业,我称他们为“铁四角”——说服了胡锦涛,如果不进行严厉打压,并且在诸多方面更好地加以控制,中共就会失去控制权。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不过在中国政界,用官僚因素来进行解释通常是很重要的。这里面还关系到巨额资金,由于采取压制措施,这些官僚机构的预算都出现激增。
        因此,对于中国和中共的统治战略和战术,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这纯粹是因为中国和中共发生了转变!关注中国的观察家们都不会坚持那些已经失去实证基础的论点。其实在过去五年中,我一直在就这个变化公开发言、教学、发表文章。如果中共能回到曾庆红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上,我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中共不是没有选择。打压可能是它的“默认模式”,但这不是唯一选择。它还可以采取开放姿态,主动管控政治变革。
        诚然,如果他们尝试那么做,也仍然不能保证能够控制这个过程,改革可能会导致雪崩一般的失控,他们无论如何都会下台,就像苏联那样。因此,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一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他们要么通过压制来自取灭亡,要么采取开放姿态,但这样也可能导致自己的覆灭。
        但事情不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放松了压制,也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中共。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大出血,到了他们可能无法扭转或阻止的地步。而这也就是精英大批离开,经济中的系统性陷阱出现的时候。我认为,导致公众对这个政权不满的其他因素还包括,社会高度不平等、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污染无处不在,以及工资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而停滞不前。所以我认为中国共产党进入了“最后阶段”。但是和《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吸引眼球的标题相比,我对于中共收缩、衰落的这个漫长过程的看法,要更加细腻微妙一些。

   问:2012年成为中共领导人以来,习近平有什么方面最出乎你的意料?当时,你曾判断他很可能因为竞争对手和党内元老的影响而受到束缚。这一点似乎并未成真,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
        答:实际上,在大多数方面,习近平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十八大的时候,我是少数几个撰文指出以下观点的观察者之一:我们不应该指望习近平展开改革,而且2009年以来我们看到的情况,也很可能会愈演愈烈。
        我想,事实正在证明我当时的判断基本准确。不过,习近平的确有一个方面出乎了我的预料,那就是他巩固自身作为中国领导人的个人权力的速度。与多数观察中国的人士预计的一样,我本来认为会有一个两到三年的缓慢的权力巩固过程。真实情况显然与之不符。然而,就像我在《华尔街日报》文章中写到的那样,我们不应该混淆习近平个人权力的巩固与党的总体生命力,甚或是混淆这种巩固与他个人对权力的掌控。在我看来,这两者都相当脆弱。

   问:你提出,习近平决心不去重蹈戈尔巴乔夫的覆辙,但他还是可能最后产生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效果。可以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吗?在我们的观念里,戈尔巴乔夫是一位较为开明的领导人,不管怎么说,他开辟了政治松绑的道路,而习近平似乎很反对这样做。那么,这两位领导人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怎样的重合呢?
        答:我的文章里在这方面的看法相当地简单:习近平之所以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改革深恶痛绝,而且毫无兴趣进行类似的改革,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措施会导致党和国家的崩溃。我的看法是,通过抵制政治改革及大力进行严厉的压制活动,他或许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我认为,压制正在让本已出现问题的体系严重承压,很可能会加速它的崩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将习近平拿来与戈尔巴乔夫进行比照。两人殊途同归。

   问:当评价中共对民众及党内上下的掌控在不断减弱的时候,你写到了自己的一次参会经历。会议无聊至极,而体制内学者似乎跟你一样厌倦。不过,在胡锦涛执政时期,他们肯定也这么机械吧?党正在传播一些较为宏大的概念,尤其是在习近平治下,它们难道不会对许多人产生某种向心力吗?比如,党宣称,只有自己才能给中国带来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进而让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答:我在文章结尾说的是:“未来,中国观察人士应该关注这个政权实施控制的工具和那些被指派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我们应该拭目以待,有一天,这个政权的宣传机构和内部安全机器在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命令时开始松懈——或者他们开始认同异见人士。”
        我说的是未来这个政权的执行机构在执行命令时变得松懈的可能性。我并不是说宣传机构、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监控人员以及公共和国家安全机构现在已经如此。迄今为止,这些执行机构没有表现出松懈或公民不服从的迹象。
        你指的似乎是我对体制内“知识分子”的看法,以及他们“机器人”般的行为——我同意你的这个说法——是否比胡锦涛统治时期更加明显。是的,我认为确实如此,而且自从习近平上台并于2013年夏天发起群众路线活动以来,在更加因循守旧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次质变。
        我每年参加好几次这样的会议——2014年参加了五次,其中三次是中央党机关主办——多年来也一直如此,这对我观察中共“知识分子”和干部长期的行为变化特别有利。我从2009年到2010年都住在中国。除了“民族复兴”的说法,我不认为习近平的口号,以及你所说的“更为宏大的概念”,引起了全体民众的共鸣。在中国与我交流过的人里,根本没人被宣传系统提出的大量口号所“鼓舞”,虽然许多口号据称来自习近平本人。
        民族振兴的叙事似乎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我要提醒你,自清代以来,几乎每一位中国领导人——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直到习近平——都强调了这个文化基因。因此,这并不是习近平特有的。重新强大起来,在世界上获得尊重,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的最强烈的渴望。
        人们似乎还非常反感围绕习近平建立的越来越严重的个人崇拜,以及他对集体决策和协商一致的惯例的打破。自从毛泽东时代完结以来,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努力建立和维护这种惯例。

   问: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针对异见人士、独立公民组织以及大胆前冲的新闻媒体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你也写到了这一点。你为什么觉得这最终会让中国共产党自食其果?目前来看,政府似乎消灭了许多潜在的批评或反对声音的来源,也没有引发什么严重后果。你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吗?
        答:请看我之前的回复,我提到了打压行动对体制造成的压力,以及密切关注这些领域打压行动的执行机构的必要性。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的行动开始松懈,中共的体制就会迅速瓦解。但就目前来看,就像你一样,我发现我所说的“打压机构”相当强大,有效地开展工作。这对中国来说并非幸事,但现实就是如此。

   问:如果中共选择一条政治自由化的道路,结果可能会怎样?你说这是习近平避免垮台的最大希望,而且他可以恢复对更大的参与度和开放度的尝试,就像江泽民甚至胡锦涛执政时那样。但中共领导人似乎确信,政治自由化会激发一些社会需求和压力,让自己走向灭亡。所以说,如果实施政治自由化,他们注定在劫难逃吗,而如果不实施政治自由化,是否也是同样的结局?
        答:回顾一下中共2000年到2008年在做些什么。可以想象,中共可以带领中国回到政治改革的道路上,逐步加强政治开放和改革,同时不会失去控制和权力。根据我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了解,我认为与他们现在正在实施的默认的打压选项相比,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好得多的选择,虽然这一点也并不确定。因此,我希望这种情况会发生。
        但实际上,我非常怀疑它能否实现,原因是习近平、刘云山——负责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的中共领导人——以及其他领导人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式。不过,我要指出,自从毛泽东时代以来,中国政治经历了一系列开放和封闭的循环(中国人常说的放和收)。正常情况下,开放阶段会持续五到六年,封闭阶段会持续两到三年。我们目前在一个“封闭”阶段的第七年。乐观人士会说,我们早就应该迎来一个开放期了!我想要保持乐观,但遗憾的是,我的分析判断却让人难以乐观。

附:2015310日美国之音报道

华盛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36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长篇文章说,共产党在中国统治的残局(endgame)已经开始,习近平的无情手段只能让国家更加靠近崩溃点。

        盛世表象下压力重重

        这位权威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文章中说,虽然中国正在召开的两会场面盛大,各方纷纷“表态”效忠,但在表象之下,“中国的政治体系严重失灵,没有谁比共产党本身更了解这点了。”他写道,中国的强人领袖习近平决心不要成为坐视共产党瓦解的戈尔巴乔夫,但其强势做法的最后效果可能是一样的。“他的专断给中国的体系和社会造成严重压力,让其更加接近崩溃点。”
    沈大伟说,“中共的统治不大可能宁静结束。单一事件不大可能触发政权和平内爆。它的覆灭可能是漫长的、混乱的和暴力的。我不会排除习近平将在权力斗争或政变中被推翻的可能性。”

        五道越来越明显的裂缝

        作者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反映中共统治进入残局的五大征兆。
        第一,中国的经济精英已经把一只脚放到了门外。他们把资产和孩子送到国外,如果系统真的开始崩盘,他们随时可以大举出逃。
        第二,习近平上台以来在全国各界加紧政治压制,清除西方“普世价值观”,而一个更为安全和自信的政府是不会实行如此严厉的打压的。
        第三,即使很多效忠政权的人也只是在那里走过场。沈大伟提到,他在北京参加了一次官方智库的“中国梦”研讨会,二十来名御用学者无精打采地做着讲座;他观察到,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书店,有关习近平群众路线的小册子堆在那里无人问津。
        第四,充斥党政军的腐败也弥漫着整个社会,习近平的反腐运动不可能清除腐败,而且他的选择性反腐、特别是对仍然健在的老领导人江泽民的旧部的打击具有“高度风险”,另一方面,跟他政治联系密切的“太子党”这代人则深受中国民众憎恶。
        第五,中国经济陷入一系列体制陷阱,没有容易的出路。习近平的经济改革方案遭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和地方干部的阻碍。
        沈大伟认为,中共控制力出现的这五个越来越明显的“裂缝”只能通过政治改革来弥补,如果习近平和中共领导人不放松控制,可能恰恰会加快他们想要避免的那种命运的到来。

        习从江胡路线倒退

        沈大伟认为,习近平的前任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了避免重蹈苏共覆辙,落实了一些开放政策,包括小心翼翼的有限政治改革,而习近平却收紧控制。某些观察人士说,习近平以暂时的铁腕手段巩固权力后会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但沈大伟不这样认为。
        沈大伟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不能预测中国共产党将在什么时候崩溃,但很难不得出结论说,我们正在目睹它的最后阶段。中共是世界上统治持续时间第二长的政权(仅次于朝鲜),而没有任何政党可以永远统治下去。”
        20151月底,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麦克尔·奥斯林曾为《华尔街日报》撰文说,中共已经进入迟暮之年。他说,在华盛顿的一次私人晚宴中,一位权威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说,“我无法给你它垮台的确切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踏入迟暮之年。”奥斯林没有点出这位专家的姓名。他说,在场的其他专家没有反驳,甚至有人赞同。
        奥斯林在他的文章中说,中国的残局或许需要多年时间才能显现,但西方官员、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应当走出“四环路”,更多地与中国民间接触。
        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崩溃或中共垮台的预言屡有出现,激起几波涟漪后,最后都归于沉寂。沈大伟在这篇文章中承认,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以来,好几名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因为预言中共垮台而危及自己的学术声誉,他和其他的专家则较为谨慎。不过他说,“中国的时代变了,我们的分析也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