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按:文革的气息扑面而来。谁说中国再也不会发生文革?
(2014年11月17日,来源:徐达内的博客)
严阵以待,全网围剿。
一个叫“呲必中国”的陌生词汇,上周四从辽宁日报出炉后,被视为一级逃犯而予以追捕,只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通缉令就布满了中文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咬牙切齿的声讨,现身说法的辩驳,护犊心切的焦虑,冷眼旁观的奚落,交织成一幅凶险莫测的图景。
看得出,辽宁日报对这期策划相当重视,配图以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落幕离开学校时学生们折叠纸飞机相送的场景来表达心迹,“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署名为本报编辑部的文章配有“编者的话”专门介绍策划缘起:“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里一些大学生微友发来的话,他们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还有的老师,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也带到了课堂上,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心情很灰暗。
”
“为了掌握全面准确的第一手素材,把策划做得更扎实、更客观”,辽宁日报自陈花费了许多功夫:“在策划推出之前,我们在省内外几大高校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在各个学科老师和学生中间召开了7场座谈会;并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听了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
调查结果令省委党报大惊失色,高校课堂在他们看来几近失控:“‘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何为“呲必”?并无解释,只能从字面上去揣测,但有具体事实披露,“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
三大概念所描述的大学课堂,宛若另一个草莽的微博江湖:“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有破方有立,有的自有矢。
怀着“笔端滞重、内心复杂”的感受,这份省委机关报开始向高校教师们建言,“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版面由三部分构成,开头以“编者的话”定调,正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痛陈利弊,边栏是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呼吁年轻人一起来参与讨论:“中国是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吗?敢讲的老师,会讲的老师,你喜欢哪个?你喜欢海归老师的‘留学感’吗?你喜欢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吗?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
或许是因地处东北角,一直来远离舆论的中心,不像北上广那种坐拥地利,振臂一呼动辄即是应者云集,也不像畅销的地市级媒体那样,因常有几条夺人眼球的社会新闻,所以每日会有门户编辑耐心翻阅。总之,辽宁日报上周四策划出炉之后,尽管有头版醒目导读,尽管报道铺满整版,尽管有自家微信公众号推荐,但却悄无声息无人知晓,并没激起舆论多少涟漪,直到次日,经过一日发酵之后,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传播潮,经过门户网站再一轮接力扩散后,该话题在周末舆论场上方兴未艾。
公然不忿者,首先是教授。
在微博上那些活跃的大学右派教授看来,此举无异于当众掌掴三尺讲台上的手执教鞭者。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向言语火爆的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拍案而起,咄咄逼人的追问像连环炮一样射出:“世界新闻史上,有过记者对大学教师上课进行过暗访的吗?偷偷记录,偷偷录音录像?辽宁日报不是在劝告教师,教训教师该怎样上课,而是在收集罪证,最终治这些教师的罪…这不是正常的采访报道,而是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这样做,把教师当敌人也就罢了,置当地的信息员和大学的党委于何地?…一直有人警告说要有新的反右斗争,开始还不信,看到辽宁日报给高校教师的公开信,信了。这回,要抓多少右派呢?”
互为犄角,共同作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也在微博开始了一轮顽强的质疑:“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不觉得奇怪吗?…抹黑祖国?祖国多大了?你哭天抹泪地口口声声声讨万恶的旧社会,旧社会那一段的中国算祖国吗?…辽宁日报编辑部稍微有点脑子就不会写这种东西,一个不黑的东西是别人可以抹黑的吗?…如果说讲阴暗面讲问题就是抹黑,壮士断腕,刮骨疗毒这两句怎么说?还有比这个说得更重的吗?”
面对教授们的奋起反抗,在夹杂着宿怨的舆论场中,亦不乏为辽宁日报拍手叫好者。
披露不是来的太凶猛,而是出现的太晚了,新晋的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林治波要带头鼓掌:“辽宁日报做得对!这些年来,在和平演变背景下,许多教师公知化,唯美国马首是瞻,把自己祖国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严重误导学生。有人诡辩说,批评是爱国的表现,问题是他们的所为不是善意批评,而是恶意抹黑。这是两码事。”
素来与公知群体不和的@尹国明也有类似观感,“高校讲台早成为反华势力渗透重点,让贺卫方这样的美国线人如鱼得水。美国教育讲美国政治,绝不允许反美的人占据讲台,中国教育竟流行美国的政治正确原则,不反华似乎成不了主流。赵士林都能成为博导,教育的逆淘汰让人瞠目结舌。辽宁日报揭露高校讲台沦陷的冰山一角就引来围攻,说明反华势力何其猖狂。”
对此,@胡杨麟更有切身之谈,“我最近两年在大学听过课,现在部分大学讲堂已沦为反华反共势力宣传仇恨,散布谣言,鼓惑不满,歪曲事实的地方,他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推翻体制,推翻执政党的行为,不整顿就亡党亡国,现在辽宁日报的一篇文章让贺教授如坐针毡,正说明了这一下打在了他们的心窝上,这只是开始,公知们,等着吧。”
被点名的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在微博上其实早已不再活跃,这一次他也只是淡淡说了几句。
“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但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老师,当然懂得这道理,应把这道理传授给学生”,针对辽宁日报这一呼吁,贺教授来了一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辽报’诸公真可笑!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刻度?居然把知识人应有的批判精神说成是抹黑中国,实在太抹黑中国媒体!”素来与贺卫方理念不同的@张鹤慈,也罕见地忍不住附和赞同,“这次支持贺卫方的观点”:“党校可禁止党不喜欢的言论;其它大学对老师的要求只能是法律,而不能是党章党纪。老师讲话如违法可法律解决,如不违法不该随意干预。别再迷恋舆论一律的万马齐喑。只能赞扬不能批评是太无自信。”
秉持自由主义理念的贺卫方,经年在舆论事件中的冲锋陷阵,使他被视为旗帜性的大学教授,他还是一贯的温文尔雅,即便或许是满腔怒火,但也还客气委婉称“诸公”。在“老鹤”看来,“大学之道,在探真理,传文明,培育新生代的独立人格和人文情怀”:“大学教师乃专业精湛之群体,是大学的主人,学生也是成年人,切磋学问,探讨自然物理、人间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合理途径,是自主事务。自家报纸都办得没人看的某些编辑,居然穿墙越界,告诉我们该如何教书,天下可笑事莫此为甚!”
时空错乱的穿越之感,@李晓亮一环东三也有,他借助时下热映大片《星际穿越》,为辽宁日报送上了高段位的嘲讽:“诺兰和索恩,最牛逼最有想象力的导演和最牛逼的理论物理学家,花费1.6亿美元的星际在黑洞五维空间也只探索了时间向前或平行发展的能力,也未能解决时间回穿的可能——而俺们用一元思维二逼版面就解决了人类高科技超现实难题,轻松创造出吞噬时空的思想黑洞!”
对文革怨念深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胆战心惊是他们此刻共享共有的心境。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感慨,“这节奏,山雨欲来啊”:“怎么想起毛当年的我的一张大字报。课堂上,舆论中,针对具体问题讲事实摆道理,比这样的笼而统之、横扫教师的公开信有建设性。这样很容易制造社会的对立分裂,于社会凝聚无益。”@谢文也在叹息,“历史总在重复”:“56年党内整风,被转化为反右,整知识分子。文革伊始,动因是毛整刘,被转化为红卫兵打老师,整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初期,搞政治改革,被转化为批自由化,整知识分子。现在反贪官,也许要被转化为反西化,再整知识分子。”“或许《辽宁日报》就是当年的《文汇报》?”@陈沪华喃喃自语:“现在的中国大陆,仿佛有点像1964、1965年的景象,文革前夕的山雨欲来风满楼。”
辽宁日报的不堪过往,在忆旧中被@华师历史者扒出,“1973年,在文革唯一一次高考中,张铁生在物理化学考试中只会答三道题,故在试卷背面写一封信,为自己成绩低劣辩护。在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的指示下,《辽宁日报》发表了张铁生的信。张铁生以‘白卷英雄’一称家喻户晓,江青、王洪文、张春桥等‘用这块石头打人’。41年后,《辽宁日报》又重操旧业了!”
@华师历史者说辽宁日报“重操旧业”,@如皋老猫却偏要“为辽宁日报点赞”。
因为他想到了原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殷鉴在前,搬出被判刑的伊力哈木,这是震慑对手的厉害招数:“也就在今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伊力哈木土赫提因公然煽动民族分裂被依法处理,这样的败类居然被美国授予一个所谓自由写作奖,真是一个天大的荒唐。美国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仇视和敌对由此可见一斑。而在中国一些高校学府中,象伊力这样的败类并不少见。在中国,确实有不少美国民主的鼓吹者在不同的高校任教,有的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有的在复旦大学,有的在北京大学。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力鼓动西方金钱民主,迎合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意识侵占,而他们现在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反华观点,甚至在网上还有一批坚定的水军追随。”
带有映射意味的批评,@凉州伯约也并不认同,只是原因与@如皋老猫大相径庭:“辽宁日报发了个狗屁文章,指责大学老师们黑中国,还吓着了不少人,甚至有喊‘文革重现’的。这么个省上小党报,没公款就饿死的货,说话管用吗?再说,大学里骂党国最凶的是什么人?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西部高校里就是那些有背景的老师,知道的黑幕多,胆子大又没人管。别说党报,中萱部也拿这些人没治…我见过的例子多得很。西北民大一教授经常在课上大骂老毛是恶魔。人家老爹当过省军区副司令,哪个敢管?我听过好几次他的课,每次都骂,还说档从来不干人事。西北师大有一女老师说解放军比皇军混蛋,我在课堂上亲耳听到。她公公当过省长,根本不念组织的好。”
有此奚落,不足为奇,@荣剑2006正要反唇相讥:“电影《芙蓉镇》结尾,王秋赦疯了,满大街喊着‘运动了,运动了’,观众都当做一个笑话看,谁会去认真思索运动真的可能卷土再来。看看当下那些堂而皇之出来的言论,有为反右招魂的,有鼓吹阶级斗争和专政的,有说高校教师抹黑中国的,这些文革陈货又从垃圾堆里被找了出来,难道要成为一场新运动的先声?”
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历史纠葛的心结,另一路质疑队伍正扛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迎面走来。
在接受财新网记者采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字斟句酌,但在最后也还是有点睛之句,“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帽子’不能轻易扣到别人身上”。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郭建斌在博文中,对调查抽样是否公正客观满腹疑虑:“选择这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以及相关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从抽样的角度来说,这应该不是一个随机样本。如果不是一个随机样本,那仅仅只能说你们所看到的现象仅仅是这20多所高校的情况,它并不能代表全国…是不是在你们看来,大学的课堂就是‘黑窝’?如果你们已经有了这样的预设,你们可能的结论,即便不做如此巨大规模的调查,也可想而知,所谓调查,都是吓唬人的。”
流传网络间的《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回应》,更是于细微处见真章,将辽宁日报逼入死胡同:“贵报先是称此次策划‘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又说作为本次策划缘起的大学生留言是《辽宁日报》的官方微信后台在10月21日以后才收到的,那么很显然,从策划缘起到11月14日公开信正式发表这期间满打满算也不足一个月,所谓的‘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又从何谈起呢?这里的自相矛盾是低级失误所致还是故意为之?”
抓住漏洞之后,自然穷追不舍:“虽然只是数字之讹,但却不能不让人对贵报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发生怀疑,如果缺少最基本的诚信作为基础,那我就有理由怀疑整个公开信的逻辑前提是否成立。而如果对这样兴师动众颇费周章之举尚且马虎若此,任意杜撰浮夸,则可见日常之疏懒搪塞到了何等见怪不怪的程度?不知我这样理解会不会被贵报指责为是在‘抹黑《辽宁日报》’?”
中共宣传部门所忌讳的异地监督,也成了媒体人竞相揶揄的理由。@何三畏即有言:“辽宁日报作为一个省级党报,派记者‘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异地监督,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形成13万字‘暗访笔记’,将在报上连续报道,向高校教师发出强烈的政治指控。”
@复旦邓建国身为教师,对暗访更有直言不讳的厌恶:“走进我的课堂‘暗听’,我很不喜欢,但还能忍受; 走进我的课堂‘暗访’,我非常讨厌,也绝不能忍受,更何况这种暗访是为搜罗证据,欲加之罪。即使是刑事诉讼,该证据获得程序不当,因此不得采信; 更何况教师在传播思想,无论反对与支持,有理有据便无罪可言。教室是思想传播的城堡,教师是城堡的国王。”
连新闻系学生也错步上前,公然出阵叫板辽宁日报,“我们来聊聊贵刊违背了哪些新闻伦理”:“一、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没有确切姓名的采访来源,记者的观察采访,只代表了记者的想法…二、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既然采访了学生,那么为什么不采访老师呢?…三、作为省级党报,偏离了党关于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
“这篇文章写的太牛逼了,虽然结构有几处凌乱,但依然堪称大手笔”,这是@杨樾杨樾对《新闻系学生致辽宁日报的一封公开信》一文的评价,不过据实而言,该学生撰文虽可见勇气,但行文确是漏洞百出,杂陈其间的诸多错误,被不爽辽宁日报者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同陶醉在“连大学生都看不下去了”的胜利快感中。
相比之下,凯迪社区的《辽宁日报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记者?!》,虽同样是引用最高领导人发言,但借力打力的笔触就老辣多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周朝,天子和国君们尚能允许民间以诗讽谏,并派出官员观采民风以化民俗,调查施政以证得失利弊。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君主,出于治国与强国的需要,大都能热情待士,虚心纳谏。宋国的大将华元,面对筑城百姓的奚落和挖苦,并没有心胸狭隘地进行报复,只是一走了之。郑国执政的子产不毁百姓任意议论时政的乡校,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誉。翻开一部《三国》,我们可以看到,孙刘曹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能任人唯贤,并接受正确意见和建议。相反地,那些失败者如董卓、袁绍、袁术之类,无不是任人唯亲,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正是因为能够听进魏征等人的逆耳忠言,太宗皇帝才造就了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代大唐盛世。昔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君主尚且能做到从谏如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的我们,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而且也一定能够做到,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都是记者乱监督惹的祸,@翁涛02即兴写出长串反问句 :“嫖宿幼女你不敢访,强拆民宅你不敢访,贪污受贿你不敢访,祸国殃民你不敢访,却假爱国之名专门潜入高校用下三滥的手段暗访老师批评政府的言论,并做了13万字记录,其目的无非是想打压学校言论,让学校变成一个声音,给学生政治洗脑,辽宁晚报的无耻所为,其心可诛,终有一天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排比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却也最容易溃不成军。针尖对麦芒,@张克石披甲上阵迎战:“这样的指责很扯淡,没有记者你知道唐慧女儿卖淫的案子吗,你知道平度拆迁的事吗?高校老师有特权吗?凭什么不能采访?怎么去听课采访就成了下三滥?为什么高校老师就报道不得?他们杀人了也是应该的吗?!记者对社会现象做出报道,怎么就惹恼你们了?”
眼见舆论双方相持不下,@韩东言试图持中而论,“对冲是检验舆论场的最好办法…就让双方舆论对冲,讲事实,摆道理,遵法律,守道德,何须禁言?何须删帖?”:“辽宁日报高校教师的新闻,现在持续发酵,这很好,每个人都在自由的表达观点,除了谩骂的,每个观点都值得尊重,事实不辩不清,真理不辩不明,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发布各自观点,文字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每个人,这件事,不应该删帖,公权力不应该介入,以一方打压一方,应该有这个价值观的自信。”
会不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自信?是打草惊蛇还是引蛇出洞?置身光影交错的现实舆论场中,右派意见领袖高度绷紧的那根弦,又被光明日报狠狠拨动了一下。
作为系列策划报道,辽宁日报上周四首战告捷后,就突然没有任何后续推进了。上周六,光明日报接过把火,也要开始照亮高校行动。
党媒绕道避开的“自干五”一词,赫然出现在了这份报纸的标题中,并且是以力捧之姿态呈现——《“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笔者要旗帜鲜明地站在‘自干五’的角度说几句话,因为他们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对污蔑中国的言论进行理性、历史、客观的辟谣、解释和批判”:“他们不像‘网络水军’那样拿钱发帖,而是废寝忘食地自费查资料、找理论;他们鼓励理性思考,习惯引用文献和已有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占据什么‘道德制高点’;他们对能够提供资料并理性思辨者持有宽容态度——这与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用尖刻、嘲弄的语言来攻击政府和社会现实的所谓‘公知’和‘精英’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位“笔者”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赵士兵,在赵书记看来,“自干五”们高瞻远瞩,对最高领导人“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的理念心领神会,“‘自干五’既能看到新中国建立60余年的成绩,也能看到错误,但认为总体上成绩大于错误——这完全符合今天的发展实际。普遍联系地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一个特征,‘自干五’不会割裂前30年与后30年的联系;而那些造谣者只盯着负面的东西来无限放大并上纲上线。通过对比,两者的道德标准高下立判…中国的网络空间要清朗起来,需要更多的‘自干五’站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作为知识界的头号报纸”,@博联社马晓霖读罢此文唏嘘不已,“光明日报如此精分‘公知’和‘自干五’,并做不科学、不严谨的定性,实在有辱报格。新媒体时代,不仅发行量直线下降,节操也直破底线。”“保皇派律师”@陈有西虽不是媒体圈内人,但也要在媒介融合时代抱头痛哭一场才好:“见了《光明日报》自干五的文章,《辽宁日报》卧底教育全国大学老师的文章,知道网媒崛起时代,纸媒的堕落和编辑高层高素质人才流失的严重。《光明日报》曾经是何等权威的社科类报纸!现在这类报纸如果没有权力供养和财政䃼助,活不过半年。”
在光明日报发文前一天,光明网就已先行一步。
“有的教师吃了几年洋面包,拿国外与中国对比几乎成了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出自半月谈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滕朝阳之手文章,正色警告“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学生进课堂是去学知识的,不是去听教师发牢骚的。要听牢骚,不必读大学,大学教师发牢骚也未必比别的人发牢骚更动听。大学教师当然也有发牢骚的权利,但不应该在课堂上发牢骚。当一个教师把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时,自己就先做了激情的俘虏,失去了客观的立场,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正面价值。”
次日,光明网再度出击,由评论员龙敏飞出面呼吁,“别让‘呲必中国’成为下意识的习惯”:“高校里的教育,不等于乡野里‘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巷议,因为讲坛不是私人领域。而‘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道理,也应为高校教师所信仰。如此,才能呵护好一个理性的氛围,让批判成为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力。”
文中,这位年轻的评论员引用被异议者视为“洋五毛”的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微博言论,试图以此说明“不理性的批判,的确是一种很刺耳的声音,这必须引起重视”:“我完全同意《辽宁日报》的看法。美国的大学和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中国的大学教师也有许多爱国者。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常被中国少数高校教师的‘呲必中国’现象所震惊。”
四处都在围剿“呲必中国”,与光明网并肩作战的还有中国青年网、新华网、人民网。
以中国青年网为阵地,上周六“国平”出动,以声泪俱下的方式,继续数落“呲必中国”:“有人说,‘爱之愈深,责之愈切’,那些批评祖国最严厉的人,往往是那些爱祖国爱得深沉的人。诚然,自古而今,有不少这些民族脊梁,为了祖国的前途与命运奔走呼号。然而,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象,与此并不是一回事,甚至这种观点只是一些人给自己的挡箭牌…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端赖于国民对她的深沉的爱和信心,有赖于国民为之奋斗的勇毅笃行。缺失了这爱、信心与行动,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衰落。面向未来,我们须懂得,我们有信心,祖国就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们光明,祖国必光明。”
新华网——《“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人民网——《“呲必中国”算哪门子“学术自由”》,全网围剿“呲必中国”的盛况空前,成为周末中文互联网上的一道奇异风景。
“党獒怒了,狺狺相向”,这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对此景的描述:“主子的禁脔居然被抹黑,明明就是小鲜肉,区区教书匠,竟敢不赞美…大学生傻逼化还不彻底,喉舌加油,再添一把柴。驻扎了党委还不够,课堂密探太少,教育界也不安全。淫媒的功用就是统一思想,大麻组合一高兴,赏个宣传部长,完美。”
“小鲜肉”是谁?周小平是也。
平素温和儒雅的学者,毒舌起来也毫不逊色。孙立平教授信手捏来的“臭带鱼效应”一词,赢得同道者的满堂喝彩:“一条臭带鱼卖了个好价钱,无数的带鱼就想努力将自己弄成臭带鱼。”
没错,自周小平出席北京文艺座谈会后,对其投桃报李者不在少数,各路宣讲正能量的演讲邀约不断、地方政府所举办会议上频频露脸。连专注于财经领域的专栏作者@叶檀,也实在看不下去,没忍住跨界置评了一嘴:“带鱼称霸,群鱼随之。真不想侮辱鱼。”
在此趋势之下有观察者认为,“周带鱼”成座上宾现象背后,正是中共文宣系统的“带鱼化”。石扉客即有类似判断,“这真是一篇令人惊悚的报道,不啻是文教领域全面带鱼化的宣言书”、“这不是一场孤立的战斗。东南的大学党委新书记,西北的常委宣传部长,枪声此起彼伏,局势如火如荼”、“居心叵测的党报宣传官憋着坏想投机逢迎”。
一种效果,各自解读。
来自极峰的感召,重塑了舆论的形态,@黄薄码解读为“庆丰捧带鱼算是现代千金买马骨”:“自此以后,辽宁日报致信高校老师,光明日报提自干五是核心价值观。各路人物光着腚争相出位,好戏连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西坡有意要道破,“说白了,你们心里还有他”:“你们看不上座谈会,看不上周,结果带鱼上了座谈会,你们却怒了。你们看不上自干五,看不上核心价值观,结果党报吹捧自干五是核心价值观坚定践行者,你们也怒了。”
解读归解读,效果归效果。
自恃窥破舆论管束走向的@吴法天,昨晚突然从迷雾中看到现身者,“感觉光明日报赞自干五的文章和辽宁日报批部分高校教师的文章是一个信号,意识形态的斗争从形式走向实质”,他的依据在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昨天下午开会传达了关于公大法学院副教授王守田不当言论的处理意见,王守田身为警察(双重身份),在微信、微博发表不当言论(笔名王从圣),被拘留,后被学校取保。王被决定不适合讲宪法学,以后不能再带宪法课程。求细节。”
阅毕,与周小平一同被召见的@花千芳,摇着扇子在一旁偷着乐:“你砸共产党的锅,共产党就会砸你的锅,事实证明,你的锅不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