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务部发布的一条消息引发市场对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误读,导致A股市场上数字货币概念板块整体沸腾。同时由于经济内循环概念大行其道,DC/EP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引发一些猜测和质疑。就中国央行即将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来说,是继续开发之初的国际化路线还是走向内循环的票证化,也已经到了充分讨论的时候。
商务部近日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其中公布了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其实,这几个地区的试点指的就是今年5月以来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并没有变化。一些媒体在没有弄清实际状况的情况下,胡乱猜想,肆意发挥,导致社会上出现对央行DC/EP的误读——
有人说,数字货币不能兑换黄金和外汇。实际上,人民币数字货币是现金的等价物(详见本公众号4月20日推文《能干掉美元吗?中国法定数字货币让人民币“脱胎换骨》),不仅可以用于购买商品,也能用于投资黄金和外汇等理财产品。是直接购买还是转换成现金后购买,也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没有差别。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外汇买卖本来就有管制。
也有人在自媒体上高呼“告别纸币,人民币史无前例大升级”。实际上,纸币由其特定用途,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如果说部分替代纸币的话,我们现在使用的支付宝、电子转账其实就已经在“告别纸币”了。
也有人对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表示担心:”扫码后,收银机传出一个高昂而浑厚的女中音:顾客您好,此商品是国家三类管制物品,请用您的粉红色货币支付。“李先生在手机里调出粉色货币的二维码,收银机的声音再度响起:”顾客您好,您本月的性生活消费已到达极值,不能购买此物品。欢迎下次光临。“
这实际上是数字货币的票证化功能。不过由于央行数字货币DC/EP尚未正式发行,相关的技术细节也未公布,DC/EP到底会否票证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票证化,尚未可知。
但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数字货币的智能特性可以实现定向追踪、精确导流,在内循环中可以发挥特别作用——可以票证化,也就是某些数字货币只能买粮食、衣服或乘车、娱乐、学习等等,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或提现,甚至可以加上使用期限等。
有人甚至认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彻底抛弃市场经济,也不再提内循环,然后抵达大数据、区块链所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时代。更长远的目标,则是严格计算的按需分配。”
从理论上说,数字货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确可以实现上述场景。在技术上,现在的DC/EP已经预留了智能合约的功能,也就是交易须在一定条件下触发执行(由代码自动执行,而且无法篡改、不可伪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提出,“应当借助此次DC/EP试点的机会,进行智能合约监管的尝试,在监管科技上有所突破,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经验。”
在4月22日的推文《DC/EP之父周小川和国际货币的一盘大棋》中,我们曾经指出:
经济学家钟伟认为,通过数字货币央行完全有能力随意定利率,从很低的负利率到零利率到很高的利率,也许还没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央行现在只能够创造货币供给,未来也许能够创造信用需求。他认为,在超级央行的情况下,未来税收系统、未来社会保障系统、未来社会救济系统等等都会高度依赖于超级中央银行。
这样的超级央行对于货币管理当局都是一个诱惑,而且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有实现的条件。不过中国央行的负责人保持清醒,不赞成法定数字货币过多加载社会功能,认为:“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其法偿功能,甚至使其褪化为有价票证,降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也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
也就是说,这种监管技术可以掌握货币流向、解决“预算软约束”,为央行调控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层问题(见下图):
这种技术既然可以掌握大额资金的流向,那也可以用来限制消费功能,也就是票证化。如穆长春所说,如果过多票证化,将极大限制人民币的使用,降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用,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本是中国央行开发数字货币的初心。因为数字货币以数字形态存在,天生就具有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有利于在跨境结算中使用。只要中国央行不设置特别的限制,理论上境外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很便利开立DC/EP钱包,并进行点对点交易。如果在境外流通的DC/EP达到一定规模,则可在境外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数字人民币循环体系,但规模大了之后可能冲击他国货币主权,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这时必然要与所在国金融部门达成协议,从而自然而然走向国际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数字货币DC/EP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对传统纸币的
M0 替代,其更为重要的价值是可以参与未来国际贸易中全新的数字结算体系的构建。
数字经济独立研究员龙白滔也认为:“中国虽然有发展DC/EP多样化的理由,但人民币国际化是根本目标。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成功地将人民币‘排斥’在体系之外,人民币不得不寻求发展新的空间。”
显然,DC/EP如果走向票证化,无疑将降低自身的可接受程度(无论境内境外),不但影响到国际化,在国内的推动也会不顺畅。票证化在物资短缺时可以短时间采用,但如果过多过久常态化,就会降低经济活跃程度,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数字货币来说应用之路会越来越短,技术上也会越来越封闭。此外,票证经济之外还会相应出现“地下经济”,来弥补票证经济的不足,到时人民币现金或其他代币会成为“地下经济”的“宠儿”。
2020年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元年。据日本媒体报道,日美欧等七国集团(G7)正在积极推进央行数字货币方面的合作,拟协调于8月底到9月上旬在美国举行的G7峰会首脑会议上进行讨论。由于中国是唯一正在试点法定数字货币的大国,G7峰会这次会议将针对中国DCEP展开重点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近期相继对中国出海的应用TikTok、微信发起禁令,下一步阿里支付宝也可能面临被禁的风险。中国的社交及电商平台都带有强大的金融支付功能,通过这些平台的服务场景,可以轻松实现数字货币的转移。虽然美国限制使用中国这些app的理由是出于信息安全,但客观上也有狙击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的作用。因此,在中美对抗的背景下,G7峰会上美国的态度值得关注。
数字货币是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货币形态,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已率先研发、试点,而且具有丰富的线上线下应用场景,应该保持其货币的特性及应用的开放性,这样才能保证其技术领先性,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END—
参考资料:
[1] “央行穆长春:数字货币会采取双层运营体系”,新华社2019年08月13日
[2] “DC/EP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邹传伟,《第一财经》2020年6月19日
[3] “数字货币:从经济到社会”,程炼,《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6期
[4] “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数字货币”,黄奇帆2020年7月
[5] “DC/EP发展趋势及经济影响研究”,郝毅,《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0.07总第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