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7, 2015

马军:台湾走入“最后的中国人”时代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2015-06-25;马军是香港《凤凰周刊》台湾问题记者

        戴按:此文对台湾政情民情的分析相当客观准确。

        台湾进入2016年大选前的选战阶段,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候选人在陆续确定,而台湾的社情民意已经与七年前马英九当选时完全不同了。
   大约两年前,马英九开始陷入执政低谷,民望最差时支持率只剩不到10个百分点,被反对者戏称全球声望最低的元首。与此同时,比马英九声望更低的是当时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根据国立政治大学(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选举研究中心的一份长期民调显示,纯粹认同自己还是“中国人”的的台湾人已经不足5%,且大多数,都已是年过耄耋之年的国民党老兵。
   当时,我便有一个构想:等马英九下台了,我就写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对他的执政生涯盖个棺论个定。题目都想好了——《马英九——最后一个中国人》。
       省籍身份不再是影响台湾民众投票行为的关键因素
   长久以来,台湾政治都被理解为是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对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蓝绿六比四的基本盘结构。但最近十几年,各项研究都显示,省籍身份在台湾民众的投票行为中越来越不重要,甚至在统计学上已经没有了关联性。
   换句话说,“本省人投民进党、外省人投国民党”这一判断已经失效,阶级矛盾、劳资冲突等左右矛盾逐渐在台湾社会显现,成为未来决定选举议题的重要力量。
         2012年台湾大选投票前一周,民调与蔡英文胶着的马英九祭出大招:每天都有两个王雪红、李开复级别的成功台商在电视上表示力挺“九二共识”、力挺马英九。根据之后台湾学者所做的研究,马英九最后一周的“台商攻势”至少扭转了5%选民的投票行为,换句话说,若非最后时刻两岸牌最终收效,现在的台湾“总统”已经姓蔡。
   在此之后,苏贞昌和蔡英文治下的民进党开始痛定思痛,重新考量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正当北京和国民党信心满满的等待民进党向自己靠拢时,一场“太阳花”运动引爆了全台“仇中”思潮。疏远大陆的民进党瞬间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一方,而过度“亲中”则成了马英九的重大“罪状”之一。
   自此,马英九似乎成为了全台“最后一个中国人”,他对两岸“互相声称拥有主权却互不隶属”的判断越来越孤独。在反对派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马英九和他的两岸论述越来越被逼入历史的深处。
   即便如此,绿营还是仍旧努力的在让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发起“太阳花”运动的公民团体不承认自己身后有政治背景,但是北京和国民党方面均判断,“太阳花”以及其后台湾发起的“灭顶”等社会运动,都是民进党为重获政权的大战略的一部分——既然台商不站在自己这一边,那就把台商抹红搞臭,让大陆的台商牌失效。
   一位国民党死忠曾对我说道:“民进党这种抹红抹黑的方法的确令人生厌,但不能否定的是,通过八年时间不断的抹红抹黑,民进党已经成功的将两岸经济交流从利国利民的好事扭转成为了亲中卖台的坏事,更加无奈地是,国民党对此竟没有任何办法”。
   通过不断的、小规模的群众抗议增加对手负面新闻的曝光度,短时期内,深谙此道的民进党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愿。无论是朱立伦还是洪秀柱等人物、无论是宪改、民生、两岸等议题,民进党都可以用这种牛皮糖式如影随形的反对将国民党的努力化为泡影。国民党有理的议题能够化为无理,国民党理亏的话题民进党显然更不会放过。
   而现阶段,国民党最为理亏的显然就是两岸议题。
   实话实说,将台湾经济“停滞不前”“分配不公”的现状归结于马英九过度“亲中”并不公允。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有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自然会占便宜,没有竞争力的自然会吃亏。产业高度出口导向的台湾自然逃不出这一规律。虽然民进党和不少台湾民众均声称台商西进大陆是本岛产业空洞、失业率高涨的罪魁祸首,但即便没有大陆,工资高企福利完备的台湾也会寻求东南亚等国安放产业。台湾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是:台湾并未将注意力放在产业升级上,而是更多地放在了寻找更便宜的产地上。
   这简单的道理民进党并非不懂,据悉,内心已经坐上“总统”大位的蔡英文团队已经在准备通过产业升级和广泛布局的方式逐步摆脱对大陆的依赖,寻求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毕竟“反中”民心可用,给国民党候选人扣上重重的红帽子依旧是确保胜选的不二法门。
也正是因此,朱立伦在“九合一”国民党大败接任党主席之后,开始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上进行调整。虽然继续承认“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但也逐步向民进党调整,提出重视所得分配、注重青年工作等政见。两岸政治互动上,国民党也有意降温,上个月进行的习朱会,恰逢连战登陆,两岸破冰十周年的大日子,然而国共两党的会面并未提出进一步共识,甚至反常的并未对此大张旗鼓的进行纪念和宣传。
   背离深蓝选民,拥抱中间路线,朱立伦此举目的无外乎就是试图为国民党2016大选获取更多选票,即便在“总统”大选上无法击败蔡英文,如果能利用地方上多年经营和中间路线保住“立法院”多数,朱立伦也算是为国民党立下大功一件。
      “中国人”认同将退出台湾主流话语
   但是,另一个外省人洪秀柱的异军突起几乎让朱立伦的算盘珠子洒了一地。也让我不得不调整了以前的看法,原来马英九不是“最后一个中国人”,还有洪秀柱。
   通过防砖民调后,洪秀柱选择了两岸问题作为她“总统”大选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洪秀柱表示,自己上台后将和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并且用“整个中国”取代“一个中国”的概念,把“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论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同属整个中国”。此语一出,洪秀柱便被贴上了“急统”的标签。绿营自不必说,必然是满心欢喜的大加挞伐。蓝营内部则迅速踩下急刹车,知名媒体人赵少康公开建议洪秀柱改变策略,抛弃“急统”的立场,而国民党高层态度已经明确,不会任由洪秀柱自己单独成立竞选办公室、制定两岸问题主张,并且拒绝了为洪秀柱执笔两岸政策的台大教授张亚中等人进入竞选团队。
   洪秀柱实际上远非急统派,我也并不认为台湾有真正意义上的急统派,作为外省人第二代的洪秀柱充其量只一个忠党爱国的“中华民国”派。在台湾民主化进程加深、国民党话语权式微的当下,洪所代表的忠贞外省族群对“中华民国”这一个概念生死存亡的焦虑甚至高于对台湾未来的焦虑。在他们看来,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在“整个中国”论述下保留“中华民国”的生存空间,是既可以与中共保持和平交流,又可以在岛内抵抗“台独”势力的双全法。然而让洪们事与愿违的是,这套理论并不会让红蓝绿任何一方待见: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同属整个中国”的说法在中共看来明显是制造“两个中国”的说辞;国民党亦认为此种说法会吓跑本来就已为数不多的中间选民,对2016大选不利;而民进党连“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都不能接受,显然更不会接受洪秀柱的“一中同表”。
   所以,现在几乎可以断定,作为候选人的洪秀柱,“一中同表”的第一步显然已经走错了。而且不管未来以朱立伦为首的国民党中间派能不能把洪秀柱拉回中间路线,洪已经在民进党的众目睽睽下漏了破绽。如果民进党在此议题上一直打下去,收获的不仅是四年的“总统”任期,或许还会有包括蓝营在内的所有人对“统一”话题的敬而远之。这样一来,民进党赢下的可能不仅是现在,还有未来。
   时间倒回到1994年,解严之后的台北迎来第一次市长民选。彼时的台湾还未经历过“总统”大选,人们似乎将所有的政治热情都投入到了这场选战中。虽然只是一场地方选举,但是新党候选人赵少康还是打出了“中华民国保卫战”的口号,将选举拉高至“国家”层级,要与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代表的台独路线决一死战。那时的台湾,至少在台北,还有很多“中国人”的存在,若非国民党候选人黄大洲分走了一些蓝营的选票,“中华民国”候选人赵少康就会战胜“台湾国”的陈水扁了。
   二十年后,当国民党连胜文一对一对战绿营背景的柯文哲时,情况已经发生了翻转。去年年底进行的台北市长选举中,柯文哲竞选团队故意引诱连胜文大打“两岸牌”“中华民国牌”,连胜文阵营果然就范。结果连胜文大败而归,不仅丢掉了国民党苦心经营12年的台北市,还把台商大佬郭台铭彻底抹红,很难在政治上再有作为。
   可以预见的是,即将而来的2016大选,核能政策、福利政策、产业政策甚至死刑存废都会是选战的主战场,而困扰台湾前五次“总统”大选的两岸政策或许会逐渐退居二线。这虽然并不意味着两岸政策对于台湾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但至少逐步摆脱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反对大陆对台湾政治进行干预已经成为了全台共识。如果国民党的候选人真正高明,是断然不该在这个问题上主动出击的。
   国民党内以王金平代表的台湾人和以朱立伦为代表的新台湾人们已经看到了这点,但以马英九、洪秀柱为代表的“中国人”们或许仍未看清这一点。但这并非是台湾独有,英国政治史上已有先例: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第一次败选后不会改变路线,反而会更向死忠靠拢,至少连输两次后才会想起自我改革,拥抱中间路线。
   如此说来,去年“九合一”选举后的国民党只能算是第一次失败,接下来的才是第二次失败。现在虽然断言国民党在2016选后就此泡沫化为时尚早,但几乎可以确定的是,2016之后的国民党,已恐再无“中国人”的活动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