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7, 2020

精心策划的“十月惊奇”为何杀伤力不足?5大原因

 (上报,2020-10-26

作者:黎蜗藤

        最早在上周三(1014日)由纽约邮报爆出来的亨特拜登的「硬碟门」迄今已过了十多天,但这精心策划的「十月惊奇」,迄今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形势影响非常有限。这是什么原因?

  首先,这次选战的基调不在于「选拜登」,而在于「反川普」。

        拜登的口号不是自己有多好,而是说自己能把美国「恢复常态」(return to normalcy)。恢复常态的关键不在选拜登上台,而在于把川普选下台。可以说,只要民主党推出的候选人不太糟糕,是不是拜登根本不太重要。

        拜登吸引的不光是亲民主党选民,就连不少共和党人也纷纷表示支持拜登:2016年共和党初选候选人、前俄亥俄州长卡西奇在民主党大会上现身支持;至少14个小布什和奥巴马时代的共和党籍部长级官员支持拜登;至少14名前白宫官员,包括川普自己任内的前国安顾问博尔顿和前传媒主任斯卡拉穆奇支持拜登;共和党参议员罗姆尼和前参议员弗雷克等支持拜登;前国安官员更数次发表联名公开信撑拜登;这还不算公开指责川普但未公开支持拜登的共和党要员。那些「Never Trump」的共和党人还发起林肯项目(Lincoln Project),筹款拍广告阻击川普。以往从未支持任何党派的大衆报纸《美国今日报》、保守派报刊《新罕布什尔时报》、以致科学社群的专业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等也纷纷支持拜登。

        这次选举中,拜登基本上闭门不出。即便到了选战最后关头,民主党最大的竞选活动就是奥巴马在费城帮拜登搞集会,桑德斯在宾夕法尼亚搞集会,主角拜登(甚至副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反而不见踪影。所以把拜登説得多坏,对很多人来説并不太在乎。

        其次,上文谈到的「不太糟糕的候选人」很关键。

        不太糟糕意味著两点:第一,政策争议性不能太大,比如桑德斯的争议性大,民主党人害怕吓怕中间选民,他就没有被选上。第二,形象不能太差。

        后一点这可用2016年的希拉蕊为例比较。希拉蕊的强悍作风和女性身份,导致爱她的人不少,恨她的人更多。在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希拉蕊一直是腐败政治的象徵。在民调中的「喜爱净值」(喜爱她的百分比减去憎恨她的百分比)长期为负二十多巴仙。在初选前,希拉蕊的「电邮服务器门」已纷纷扰扰,塑造了希拉蕊「特权、不守法」的形象;初选期间,进步派指责民主党主流派帮助希拉蕊打压自己;大选时,俄罗斯黑客盗窃的民主党内部电邮由维基解密爆出,坐实了进步派的指控。到了选前最后十天,科米爆出的「二次电邮服务器门」把希拉蕊拉下马。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累积起来的印象,一年多的持续爆料,「二次电邮服务器门」不会这么有效。

        相反拜登在美国人心目中并没有这样「可恶」。老实说,如果不是欧巴马找他当副总统,他是一个堪称「平平无奇」的混资历的参议员。不得不説,川普给人起外号还蛮能迎合听衆的。他说希拉蕊是Crooked Hilary(腐败的希拉蕊),说拜登他是Sleepy Joe(瞌睡虫乔),指责拜登47年干的事不如自己47个月干得多,这些并非完全无理。但这也説明了,「腐败」并非拜登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因此,说希拉蕊「腐败」很容易引起共鸣,但说拜登「腐败」就很难一下子深入人心。

        第三,有过2016年的教训,美国传媒和美国人对这种「突发消息」更审慎。

        今次的「硬碟门」与2016年的披萨门有太多相似之处。2016年的披萨门,谣言从4Chan等网站开始传播,说希拉蕊是国际贩卖儿童组织的高级干部,名人爱泼斯坦(一年前在监狱自杀死亡)也是其中要员。他们专门把幼童买来,送到一个小岛上,供有恋童癖的民主党高层和全球派领袖「享用」。这种荒诞不羁的传言,在大选最后四星期越演越烈,很多「细节」不断加入,传得「有鼻子有眼」。在一些版本中,还有在小岛上「吃幼童肉」的情节。在俄罗斯黑客偷窃的电邮中,里面提到的各种食物,在阴谋论演绎中变成了「男童」、「女童」等的代号。而华盛顿周边一家披萨店不幸成爲传闻中的偷运幼童的据点。有人信以爲真,还真的到了那家披萨去「解救幼童」。在警方调查下,「披萨门」证实子虚乌有。

        而这次爆料模式就是2016年影子。比如爆料的传播者是以「阴谋论」著称的朱利安尼、班农和匿名者QQAnon)等,也在4Chan(和其后继者8Chan)和Reddit的部分版面中扩散。内容同样演绎到「恋童癖」、人口贩卖,「卖国指控」也和当年指责希拉蕊「卖铀矿给俄罗斯」几乎一致(即控制外国投资委员会把美国「重要的战略产业」卖给外国)。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指责拜登「通中」,则加上了很多中国特色的阴谋论,即郭文贵加大纪元的风格,扯上一堆「江习内斗」和「习薄斗争」的料。有媒体调查指出,郭文贵的侧翼「路德社」是最早的来源,另一篇调查则显示大纪元在流言的扩散和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消息华人有很强的分辨力,而对不熟悉情况的美国人来说,则不知道他们说什么。

        2016年,在选前十日,FBI总管科米爆出的「二次电邮服务器门」,被传媒大肆报导,最后成爲把希拉蕊以微弱劣势输掉选战的关键。然而,讽刺的是,FBI随后就说「二次电邮服务器门」新发现的邮件全部都无可疑。换言之,一个子虚乌有的「事件」完全改变了这四年的轨迹。教训不可谓不深。传媒反思道,如果「二次电邮服务器门」能再发生一次,一定不会选择这么报导。连有FBI公权力背书的事件,其报导也应该节制,何况是来历不明的材料。

        无论如何,有了「披萨门」和「二次电邮服务器门」的教训,这次无论传媒还是社交传媒还是大衆,表现得相当审慎。

        第四,「黑材料」不够杀伤力。

        保守派阵营放出的「黑材料」主要分三类,乌克兰、中国、所谓「儿童色情」。其中所谓硬碟中有「儿童色情」内容还是催生「恋童癖」和「人口贩卖」的原材料。但这一项最没有説服力。如果真有儿童色情材料,以美国对儿童色情如此重视,不可能FBI和州警察收到材料后,长达近一年时间都无动于衷。因此,这些部门没动作,反证了「儿童色情」不可靠。

        有关乌克兰的指控本来是最理想的。因爲拜登和乌克兰的关係已经炒作过两年,一般人都知道背景,容易理解。但参议院在9月才出台拜登在乌克兰事件上「没有违法」的报告。这次的爆料不过是亨特安排乌克兰Burisma Holdings的合作伙伴和拜登见面。明显炒不起来。

        拜登和中国的「利益输送」看起来很严重,但「黑材料」没有过硬的证据。自始至终,至今爲止,没有公权力出头为「黑材料」背书。一开始,唯一的信息源就是朱利安尼,这种情况下,传媒不理会很正常。在声称「合伙公司」「中国鹰」(Sinohawk HoldingsCEO的波卜林斯基(Tony Bobulinski)实名指控下,才有第二个独立的信息源。主流媒体才开始跟进。但波卜林斯基本身籍籍无名,信用成疑。在新闻发佈会上也不肯出示「证据」,也不肯接受媒体的提问。这些都降低了材料的可信度。在拜登完全否认指控后,就变成了「各有各说」。

        「中国黑材料」或许能证明亨特和中国的关係,但难以直接把拜登拉下水。最有「杀伤力」的指控是拜登在「中国鹰」中有股份。但真相如何至今还是波卜林斯基片面之词。那些email等最多是「环境证据」,而非实质证据。比如一封email中出现「大人物」占10%股份的字眼,即便「大人物」是拜登,这也不过是「临时性(provisional)」协议。在Foxnews(亲川普的媒体)独立检视了电邮后,认爲最后的股东结构中并无老拜登。波卜林斯基又说,亨特经常称老拜登为「大人物」或「主席」(Chairman),但Foxnews检视了其他电邮后,却指出通常电邮中的「主席」指的是中国。

        回看波卜林斯基在电视直播上的指控,其实最严重的一条不是「拜登暗中接受中国利益」,而是「拜登欺骗了美国人民」,这是指拜登说「没有和儿子讨论过海外生意」,但邮件中显示拜登对其儿子的生意知情。

        欺骗美国人民以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美国现在的总统每天説谎成性,「不説谎不舒服」,「政治人物必须诚实」的下限一早被川普拉低了。就算民主党的支持者有政治洁癖,也不可能因此不投票。

        最后,爆料时间太晚了。

        爆料的时机选择是一门艺术,太早了,到投票时已失去效应,太迟了,则还没有发酵已经投票结束。再爆也没有用。这次共和党爆料团队就犯了爆料太晚的错。

        如上所述,以上材料中最有杀伤力的是拜登和中国的关係。但拜登和中国的关係原先没有铺垫(都说乌克兰),公衆对背景一无所知。这也是爆料一开始把重点放在乌克兰上之故。无奈乌克兰爆不出什么样子,于是才转到中国上。但美国人明显跟不上节奏。这种情况下,假设朱利安尼手上还有过硬的材料,就应该儘快打出来,但现在看起来原计划就是静等「拜登否认,从回应中找到漏洞,再抛出材料打脸,逐步升级」。

        或许,在以往,这种把「黑材料」一点点「挤出来」爆料节奏是可行的。但今年选举投票很早,目前已有四千万人投票,绝大部分人心意已定。拜登选择除了否定就「不回应」的策略,让朱利安尼的愿望落空。主要媒体冷待更减慢了其效力。朱利安尼们沿用以往的节奏,还在慢慢悠悠,正如足球赛到了80多分钟,一队03正落后,却把球传来传去,仿佛自以为领先一样,令「观衆干焦急」。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更有力的「黑材料」及时放出,或者没有公权力的背书,这次「十月惊奇」的效应很可能就影响有限了。

    (作者为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