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5, 2019

NYT:香港区议会选举亲民主派大胜

Keith Bradsher, 王霜舟, Tiffany May20191125日)
       香港——在香港持续数月的街头抗议的鼓舞下,亲民主派候选人在周日的区议会选举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投票人数创下纪录,生动表达了这座城市的愿望及其对中国政府的愤怒。
       这是对北京及其香港盟友的有力谴责,投票人数(几乎占到合格选民的70%)表明,尽管抗议活动变得越来越暴力,公众仍在继续支持民主运动。这种激增特别是由年轻选民推动的,他们是过去六个月示威活动背后的主要力量。
       300万选民参与投票的情况下,亲民主派候选人在452个选举席位中赢得了389个,大大超过了之前仅有的124个。亲政府派仅获得58个席位,相对此前的300个大幅减少。
       对许多民主倡导人士而言,周日是这场运动的一个转折点。“香港人民有了非常深刻的觉醒,”香港最大的民主派政党之一公民党的主席梁家杰说。
      作为香港最低级别的民选机构之一,区议会的竞选通常是不起眼的事情,关注的是社区问题。这份工作主要是为满足社区需求,比如公交车站和红绿灯问题。
       但这次选举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被视为对动荡局势的一次公投,动荡导致了香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在中国的这个半自治城市,扩大民主是抗议者的几大诉求之一,选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投票机会。
       区议会是香港最民主的机构之一。几乎所有席位都经过直接选举产生,不像立法机构,这个比例只有一半多一点。香港行政长官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出,而是由一个偏向北京的委员会选出。
       投票的有利结果可能会鼓舞一直在努力寻求平衡和平与暴力抗议、以实现目标的民主运动。这些结果还可能会加剧中央政府面临的挑战,它希望遏制香港的骚乱。
       投票结果还可能会加大北京的担忧,即让香港民众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选择自己的政府。
       公民党主席梁家杰呼吁中共改变它的香港政策。“除非中国共产党采取具体行动,来化解香港民众的担忧,”他说,“否则我认为这场运动不会结束。”
       一些民主支持者曾希望,这次选举也许能让他们在负责选举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委员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这一直被视为不大可能的事情。从初期结果来看,尚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
       在选举之前,香港领导层担心投票会被近几个月的混乱所破坏。上周,抗议者和警方之间发生了迄今为止最激烈的冲突,将两所大学校园变成了战场。
       但周日香港相对平静,选民蜂拥而出。上午,投票中心外面排起了长队,在摩天大楼和小商店周围蜿蜒而行。
       即将迎来90岁生日的退休印刷工戴维·李(David Lee)是香港岛最早出来投票的选民之一,他说自己来这里是因为想要民主。“这很重要,”他说。
       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教授郑宇硕(Joseph Cheng)曾预测,民主派候选人很难赢得重大胜利。亲北京的候选人资金更加充裕,并且区选举向来都是在纯粹的地方问题上获胜,而非民主这样的大问题。
       但选民投票率飙升至71%,远远超出预期。通常区议会选举的投票率仅略高于40%。四年前,在2014年的“雨伞运动”增强了公众对政治的兴趣之后,投票率攀升至47%。今年,登记的选民人数创历史新高。
       周日,几位亲北京的知名政界人士输掉了竞选,其中包括资深建制派议员田北辰。他在竞选失败后表示,年轻选民人数的增加表明他们在政治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并表示政府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
       100名狂欢者用欢呼和香槟庆祝充满争议的议员何君尧的下台。许多抗议者指责他支持暴徒攻击他们。
       内阁成员、一个亲北京政党的领导人叶刘淑仪说,她很惊讶地看到这么多年轻选民,其中很多人尝试用抗议者的要求来跟她当面对证。“通常,”她说,“年轻人不会出来投票。但这一次,反对派成功地让他们走出来。”
       许多民主派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谈起广泛的议题,希望利用抗议活动传达出来的公众愤怒情绪。有些人在竞选材料上印上了抗议口号。
       抗议的强度蔓延到竞选活动中。双方的候选人和活动人士都遭到了攻击。周日,投票站附近部署了防暴警察。
       九龙油麻地社区中心的投票站位于以玉器闻名的街市和一座古庙中优雅的榕树之间,日落之后,来这里的选民络绎不绝。
       53岁的家庭主妇曼迪·李(Mandy Lee)在九龙湾社区为亲北京的当权派投票,她批评了抗议活动。“不是我不同情年轻人,而是我坚信他们的努力是没用的,”她说。“我们是一个小岛;中国接管我们,同化我们,这只是时间问题。”
       选举结果可能会使身处困境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的处境进一步复杂化。批评人士说,抗议期间她没有与社区接触,也没有倾听人们的担忧。
       周一,林郑月娥在一份声明中说,政府尊重选举结果。她表示,“不少人指出结果反映市民对社会现状及深层次问题的不满”,她补充说,政府会“虚心聆听市民的意见,并认真反思”。
       今年6月,林郑月娥推动了一项允许将香港居民引渡到中国内地不透明司法体系的法案,引发了巨大的抗议。这个问题加深了人们对北京侵犯香港的担忧。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政治和司法体系。
       抗议持续数月后,林郑月娥撤回了该提议,但很多批评人士认为此举可能为时已晚。抗议者现在坚持认为其他一些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包括实行普选和对警察行为展开独立调查。
       随着周日民主派势力的壮大,区议会现在可能在2022年选举下届特首时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拥有地方议会多数席位的阵营可以为新的1200人选举委员会选择多达十分之一的选举人。
       亲北京党派周日的表现证明,他们对不受欢迎的引渡法案的支持损害了自己在选民中的形象,也表明他们鼓动选民的能力有限。
       许多建制派团体从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在香港子公司获得了大笔捐款,这使得亲北京的政党可以为支持者举办许多野餐会和其他社交活动,这些支持者往往年龄较大。

       周日投票期间,香港政务司司长、香港政府第二高官张建宗誓言,无论投票结果如何,香港的领导层都会尊重。“选举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寒暑表,”他说。“我们必定会很认真地参考。”

Sunday, November 24, 2019

周泽雄:异议的魅力

(华夏文摘,2019 11 21 日)
         这本书,我读得津津有味,希望你也有同感。我指的是《反对有理——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的著名异议》。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意见,如你所知,由九位终身任职的大法官讨论后投票表决产生,只要产生简单多数,多数意见即为最终的司法意见。通常,会有一位大法官负责撰写多数意见书,该意见书不仅提供司法结论,一般还会阐述该结论的法律依据。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当年为伯尔叛国罪案撰写多数意见书,旁征博引,篇幅竟达25000字之巨。
         有趣的是,每一位对多数意见书略存异议的大法官,还可以分别撰写自己的意见书。即使同属多数派阵营,只要认为自己的见解尚有不忍割爱、不容遗珠之处,他就可以“附随意见书”的形式,撰写自己的独到之见。至于那些在投票表决中落败的大法官,同样可以撰写自己的“异议意见书”。一般说来,异议意见书较之多数意见书更精彩、更生动,理由是,多数意见书的撰写者乃是一个代表,他必须概括多数派大法官的集体智慧,因而无从展示个人的天矫之论和湛冥之思。异议意见书就没有这份限制了,撰写者大可从心所欲,我手写我心,如首席大法官休斯所言,他们执笔时更像“一个自由的骑士”。
        身为中国人,虽然对民主充满热爱和期盼,但我也有一份自知之明,即,我总是不敢确信自己能够理解当代民主的精细幽微之处,眼前的法官异议书即是一例。按我的理解,法院——何况还是最高法院——的判决,理应杜绝分歧。倘听任“九家争鸣”,显而易见的后果是:法庭上败诉的一方,一旦从异议意见书中觑到有人替自己提供了强有力的捍卫,而败诉只是由于支持本方的大法官人数不够多,他难免产生一种亢奋的不甘,我们几乎不能指望他会对判决心悦诚服。且不说,旁观者也会从异议书里得到启发,无论这种启发走向如何,在那个宣判之日,它必然会弱化法院判决的庄重性。毕竟,不仅理论上可能,现实中也已多次证明,当年那位撰写异议意见书的大法官,实际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的意见最终没有形成多数,不是因为他不够英明,而恰恰是因为他的思想过于伟大,以至把时代甩在了身后。有鉴于此,作者马克·图什内特先生告诉我们,“有些欧洲国家规定,法官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通过谈话或私人信件透露自己不同意法院的判决,都是犯罪行为”。当然,美国的大法官在写完意见书之后,一般也绝不再提,听任公众横议竖论。
         法官公开发表异议是否明智,美国人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做法截然不同。但眼见的事实是,殊途同归,无论是否允许异议书存在,都没有对法律及该国的民主制度造成伤害。就美国来说,这项最初由杰斐逊总统建议的创制,无疑还极大地促进了法律的健康发展。一个相关插曲是,杰斐逊的老对手、首席大法官马歇尔曾经竭力强调最高法院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后来,他也无法抗拒异议的诱惑,在自己变为少数之时,撰写起了异议意见书。
         就我而言,我愿意不避臭美地承认,对于出自理性的反对意见,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沉醉。美国知名法官勒尼德·汉德说过:“自由的精神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实际上,理性的精神同样如此,所以汉德法官在别处又补充道:“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美国杰出的大法官小奧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倡导的“思想市场”,则把这层意思说得更加明朗:“如果我们想确定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就应让它在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接受检验。”
         可能,再没有什么“思想市场”,比大法官之间的交锋,来得纯粹、高端和有益的了。熟悉美国大法官产生程序的读者都知道,大法官由总统提名,还得接受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的确认听证。听证过程完全是炼狱式的,候选法官会接受严格诘问,内容涵盖司法观点和个人隐私。历史上,针对大法官中的“大师”布兰代斯的听证,持续了19天,确认更是花了122天。经过如此筛选产生的大法官,不仅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的司法精英,人格上也接近完美。不用说,美国人最为关切的自由,也是这些大法官意欲捍卫的首要价值。如此,在外行看来,任何一个法律问题、尤其是关涉到核心理念的宪法问题,这九位大法官都是全美国(说不定还是全世界)最有望达成共识的人。意外的是他们在宪法理念上的冲突,有时会达到骇人的程度,仿佛一位是民主的虔诚牧师,另一位是专制的热情鼓手——当然,只是“仿佛”。在异议意见书里,大法官们曾这样指责自己的同事:
         “我们曾有过破坏性使用自创司法权的经历,这次如此严重无视这种经历,使我们有必要详细分析最高法院在我国宪政体制中的作用”;“在我看来,时间将证明今天的判决与本院在德雷德·斯科特案中的判决几乎同样有害”;“司法的不合时宜与弄巧成拙,莫过于让本院作出骇人听闻的声明,沉浸于完全空洞的辞藻,听上去不错,但肯定要落空”;“我担心,通过今天的短视行动,最高法院将永远使这个共和国置于带来巨大祸害的制度之下”……
         允许异议在最不适合异议存在的地方存在,彰显出高度的民主自信,也与追求自由、崇尚真理的精神同出一源。布莱克大法官对共产主义思想毫无好感,但他曾经特别注意“保护共产主义组织不受惩罚”,对此,我无法克制内心的景仰。霍姆斯大法官在一份意见书里,曾经把这份融和了自信与宽容的民主精神表达得更加强悍:“从长远来看,如果宣言中传达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信念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那么此时言论自由的唯一价值就在于,给它一个机会,让它们得以表达。”
        来源:周泽雄著《异议的魅力》,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10月第1版。

Friday, November 22, 2019

V. D. Hanson:How China 'woke' the United States

----A significant factor was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Washington Times2019-10-2
     In these times of near civil war, Americans agree on almost nothing. Yet, sometime in 2019, almost all of America finally got “woke” on China.
     For years, our leaders had yawned about Silk Road neo-imperialism in Africa and Asia, and gross abuses of human rights against Chinese religious minorities and political dissidents.
     Almost every assumption Washington made, both by 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administrations, was logically flawed at best. And at worst, these calculations were a weird mix of conservative commercial greed, liberal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shared screwball naivete.
     American trade and political appeasement were never interpreted by Beijing as magnanimity to be reciprocated, but always as weakness to be exploited. It was always ludicrous to think that the more concessions on trade and human rights the United States gave, the more China would Westernize and begin to resemble America or an EU nation.
     Even sillier was the old shibboleth that China’s embrace of capitalist reforms — as if by some unwritten, determinist economic law — would lead to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But the ability to buy a new cellphone never ensures the right to vote for a candidate of one’s choice.
     Instead, all China did was auction off large sections of its new and more efficient economy to crony Communist pseudo-capitalists and corrupt provincial officials in order to modernize the country, beef up the military, warp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system — and make itself very rich.
     Why did America act in such a suicidal way on China?
     Cheap Chinese labor and lax American laws motivated hundreds of U.S. corporations to shut down their domestic assembly plants and relocate to China. At least at first, they were free to pay substandard wages and were mostly unregulated.
     Once American businesses got hooked on mega-profi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lowly started stealing their technology, infringing on copyrights and patents, dumping their own merchandise on the world market at prices below production costs, running up huge trade surpluses and manipulating their currency.
     But by then, American corporations were so addicted to laissez-faire profit-making that they turned a blind eye and paid their hush money.
     Universities cashed in too, both by setting up lucrative satellite campuses in China and admitt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citizens. These Chinese students paid full tuition (and sometimes premiums and surcharges), turning once cash-strapped campuses into profitable degree mills.
     Most college deans and presidents simply ignored the dreadful human rights record of China, not to mention occasional expatriate espionage rings designed to steal engineering and high-tech research.
     If profits had blinded corporations to exploitive Chinese partnerships, political correctness conveniently offered academia and the media political cover — as if a mostly monoracial China was a 1.3-billion-person diverse “other” with historical grievances against a supposedly racist America.
     The result was that everyone profited and all remained willfully blind to the ascendant cutthroat and dictatorial colossus.
     The domestic winners in the appeasement of Communist China were the two American coasts — the New York financial industry, the Washington political lobbying nexus, Silicon Valley’s high-tech companies, and the coastal mega-research universities such Harvard, Stanford and Yale.
     Suddenly, the intellectu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could sell their wares in a new global market, and they profited enormously.
     Few cared about the “losers” in the now-hollowed-out Midwest and in rural America. For corporate America, domestic muscular labor could be easily and cheaply replaced by millions of Chinese workers. Outsourcing and offshoring pulled investment capital out of America and put it overseas, as Chinese-assembled products brought far greater profits.
     Academics could not have cared less that the deplorables and the working classes were being wiped out, given their politically incorrect social and cultural views.
     What finally woke America up were two unforeseen developments.
     First, the Chinese overreached and systematically began militarizing neutral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y deride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reaties.
     In racist fashion, they treated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as if they were 19th-century colonies. And they unapologetically lifted technology from America’s biggest and most powerful corporations to turn China into something akin to George Orwell’s “1984.”
     Meanwhile, Beijing began rounding up dissidents, cracking down in Hong Kong and “re-educating” millions of Muslims in detention camps. All that brazenness finally drove the left to drop its multicultural blinders and accept the truth of renegade Chinese oppression.
     Second, Donald Trump got elected president, all the while screaming that the Chinese emperor had no clothes. The cheerleaders finally listened and admitted that China had been buck naked after all.
     Now we will learn whether America woke up just in time or too late. Either way, no one will credit the loud Trump for warning that China was threatening not just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world as we have known it.
    (V. D. Hanson, a classicist and historian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几乎所有美国人对中国觉醒了
(万维博客,20191005日)
  《华盛顿时报》发表加州大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军事史高级研究员韩森的文章说,【在2019年的某个时候,几乎所有美国人终于对中国“觉醒”了】
       多年来,美国的领导人对北京在非洲、亚洲“丝绸之路”的新帝国主义,对严重侵犯中国宗教少数民族、不同政见者人权的行为不闻不问。民主、共和两党的政府对中国的几乎每项设想,都是保守的商业贪婪、自由主义政治正确性的大杂烩。
       北京从未把美国在贸易和政治上对中国的绥靖政策看做宽宏大量,而是当作可资利用的弱点。如果认为美国在贸易和人权作出的让步越多,中国就越西方化,会越来越像美国或欧盟国家,那就太可笑了。
       更愚蠢的是相信老而又老的教条:中国拥抱资本主义改革将导致宪政。中国人有能力购买新手机,却绝不保证他们有权投票给自己选择的候选人。相反,中国为了国家现代化、充实军力、歪曲利用国际贸易制度,使自己发大财,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将其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大部分拍卖给裙带关系的共产党伪资本家以及贪污腐败的省级官员。
       美国为什么以如此自杀性的方式对待中国?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加上美国法度松弛,促使数以百计的美国公司关掉国内的组装厂,迁厂到中国。因为至少在初期,他们可以自由偿付低于标准的工资,而且基本上不受监管。
       一旦美国企业被巨额利润吸引,中国政府就开始慢慢窃取他们的技术,侵犯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世界市场倾销其商品,积累巨额贸易顺差,并操纵他们的货币。此时美国公司沉迷于自由放任的发财方式,对上述情况装聋作哑,为此付出代价。美国大学也从中捞一把。他们在中国设立获利颇丰的卫星校区,招收成千上万的中国公民入学。这些中国学生支付全额学费,有时还包括保险费和附加费等,把校区变成了赚钱的学店。
       利润蒙蔽了美国企业的眼睛,大多数学院院长和大学校长,都对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视而不见,更不会提那些派遣到国外,盗窃工程及高科技研究的间谍网了。结果是人人获利,所有人都对中国这个独裁巨人视而不见。对共产党中国绥靖政策的赢家,是美国东、西海岸,如纽约的金融业、华盛顿的政治游说网,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哈佛、斯坦福、耶鲁大学等大型研究型大学。
       很少有人关心被掏空的美国中西部和农村的“失败者”。对美国公司来说,国内的劳动力很容易被中国的数百万廉价工人取代。由于中国组装的产品带来巨大利润,外包业务促使投资资金从美国流到海外。
        【最终唤醒美国的,是两项不曾预料到的发展】
       第一,中国过度扩张,开始系统地将南中国海的中立岛屿军事化。他们毫无悔意地从美国最大、最强的公司窃取技术,把中国变成了类似乔治奥威尔名著《1984》描述的地方。
       北京围捕持不同政见者,镇压香港抗议民众,拘留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进行“再教育”。这些无耻行径最终迫使美国左派摘下多元文化有色眼镜,接受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事实。

       第二,川普当选美国总统,一直大声警告中国是赤裸裸的威胁,不仅威胁美国,而且威胁世界。现在我们将知道美国是及时醒来,还是太晚醒来。

数学考15分的钱锺书出了道计算机题,这些人研究了35年

20191118 ,中国新闻周刊)
        “对新事物的抗拒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
              抗拒新事物到头来的失败
           也是历史常给人的教训。”
      为了钱锺书的“数字梦”
    本刊记者/鲍安琪
  在因涉嫌“贪污罪”取保候审的五年中,栾贵明常常想起钱锺书1985年夏给他的那封信。
  在信中,钱锺书告诫他,项目做好了,很多人会高兴,也有很多人会生气,他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钱锺书还要他十年之后再来看这封信。
  出事时,时间刚好将近十年。
  这个项目即“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库”,现在叫“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从1984年钱锺书布置这个任务,35年过去,栾贵明和稍后加入的田奕只干了这一件事,一直到今天。
  由于资金缺乏,公司不断往西搬迁。现在的“扫叶”公司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房山区一处名为“扫叶园”的平房院落。“扫叶”之名源于一句行内话:校书如扫落叶。
  田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截至目前,已完成从太古时期到北宋之前中国古典文献的录入梳理工作,共计十亿多字。预计再过5年,可完成1912年之前主要文献典籍的数字化,工程总计15亿字。
              忘年交
  19649月一个周二的上午,在单位6号楼一楼大书库最后一排书架旁,栾贵明第一次见到了钱锺书。
  当时,栾贵明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为中国社科院前身)文学研究所。出于大学时代萌生的对钱锺书的景仰,他一来便到处打听哪里可以见到钱锺书,得到钱锺书来单位都会到书库看书的“情报”。
  栾贵明记得,钱锺书当时看的是一部不引人注意的书《丛书集成》。他过去打招呼,简要地做了自我介绍。令他意外的是,钱对他的家世并不陌生。
  栾贵明是世家子弟,外公家曾有很多产业,包括颇有名气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他上高中时就开始协助外婆打理家产。钱锺书认识他的舅舅、研究茅盾的王积贤。
  从那时起,栾贵明常帮钱锺书做一些琐事,如从所里借书、带信、取工资、报销医药费等,两人逐渐成了忘年交。
  19723月,钱锺书从河南“五七”干校回京后,开始写作《管锥编》。他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栾贵明用钢管和钢板焊了一辆车,为他运书。
  曾担任社科院副秘书长的杨润时说,当时京城世家子弟中有一批“玩家”,栾贵明身上就有这种“玩家”风范。他爱捣鼓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等,虽然外观简陋,却可听可看;还自学成才,成为学部第一个持有国家颁发的证件的放映员。渐渐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部,许多人都知道栾贵明是个爱“玩”且能“玩”出一些名堂的人。
              数学15分的人出的计算机题
  1982年,在胡乔木的力邀下,钱锺书出任社科院副院长,但条件是不分管行政工作,也不要办公室和工作人员。
  当时,钱锺书已开始《宋诗纪事》的研究。这是一部清代人整理的宋代诗集,他计划在其作者厉鹗的基础上修正补足,形成《宋诗纪事补正》。在他的指导下,栾贵明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具体编辑与整理。
  做了两年,栾贵明发现,这项工作需要做宋代3800多位诗人的补遗工作,工程量巨大。比如在一处发现了某一句诗,就要人工拿这句诗到这位作者的作品集里去查。作品少还好办,像陆游有一万多首诗,查找起来就很困难。钱锺书对工作的进展很不满意,时常说做得“太单薄”。栾贵明提出从所里增加两个人过来一起做,但被拒绝。
  1984年的一天,他去钱锺书家时,钱锺书告诉他,给他找了一个“好工具”:计算机。他问,什么叫计算机?钱锺书把女儿钱瑗叫了过来,钱瑗开玩笑地说:“什么机密都透露给别人。”
  原来,钱瑗不久前才从英国做访问学者回国,有次向钱锺书提起,英国学者在用计算机辅助研究莎士比亚戏剧。这让钱锺书想到,中国也可以用计算机来研究古籍。
  他让栾贵明放下手边的工作,先研究计算机,还当场拿出8000元交给他。当时钱锺书每月工资为365元,杨绛的工资稍少一些。
  栾贵明说,钱锺书跟他说的事,在他那里从不过夜。他从钱锺书位于北京西三环南沙沟的家出来,就骑车沿着三环一路寻找哪里有计算机卖。
  也巧了,骑到东三环,在人民日报社附近的路口,他看到保定计算机厂正在举办一个小规模的计算机展销会,就进去细问了半天,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当晚他到家时,厂家的推销人员已经坐在他家楼梯上等着了。
  双方达成协议,计算机可以先免费试用。那时还没有PC机,这是一台苹果机,硬盘只有10兆,售价五六万元,就放在他家里。
  栾贵明向钱锺书报告借到了计算机,并把8000元还了回去。他把计算机说明书给钱锺书看,钱锺书嫌中文翻译得不好,直接读的英文原文。
  栾贵明回忆,社科院很多人都有过疑惑,说钱先生一个数学只考15分的人怎么可能想出一个关于计算机的项目?栾贵明说,真正做过文献整理的人,太知道计算机是可以帮助他的。
  1984年至1985年间,栾贵明自己买书,自学了计算机basic语言。因为钱锺书说,不会德文怎么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会文言文怎么研究中国古典文化?计算机技术如同工具,不能找别人帮忙,必须自己学。
  在他对计算机渐渐摸索出门道后,钱锺书布置他,用计算机录入《论语》。
  栾贵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开始并不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做《宋诗纪事补正》,后来随着录入文献的增多,才有了条件做这件事,这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但利用计算机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有一些文献是一定要录入的,《论语》就是其一。
  搞电脑的一个大问题是烧钱。存储代码的软盘一张30元,性能不稳,很容易损坏。电费也成为每月的大额支出。栾贵明一个月工资60元,时常感到经济上的压力。
  虽然他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在家做,但文学所的同事渐渐听说了,有时会拜托他查找《论语》的资料。
  1985年夏天,时任文学所所长的刘再复和党委书记朱寨一同来到栾贵明家中,一再劝说他把这个项目转到所里,作为所里的计算机室。栾贵明给钱锺书打电话,钱锺书让他答应了吧,还开玩笑说:“你背叛了我。”
  隔了一天,栾贵明在院里收到钱锺书给他的信。这就是那封让他十年后再重看的信。
  信中写道:“昨得电话,我为你欣兴,我当初对你说此事若你一个人干,能力不够,拼了命亦难如愿。此事若出官,一定不让你带头,只让你镶边,你得把你辛苦得来的一些积累交公。果然不出我所料,因为你的牌子不够领衔,而这桩买卖又是大好招牌,你和我一样只是亲自动手的小工,不是组织人事、支配财务、发号运筹的大帅。我已修行多年,可以挂名,你还得当苦力呢。”
  钱锺书亲自为这个项目命名为“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库”。
  所里把社科院大楼一层的一个房间拨给栾贵明,作为计算机室的办公用房。从保定计算机厂借的电脑,也由所里支付购买,并添了设备。
  计算机室开始招兵买马。第一批14人,几乎都是高中毕业生,并非社科院正式职工,开始时连合同工都算不上,只是“学员”。
  整个计算机室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是栾贵明带头研究,计算机室的人跟着学。栾贵明几乎吃住在计算机室,曾经在计算机前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以致手足僵直,最后只能被人从椅子上抬下来,放到床上休息。
  钱锺书还亲自为栾贵明挑选了一位助手。
  1986年初春的一个上午,他和杨绛一起来到计算机室,让栾贵明把新招的学员找来,与他们分别谈话。当晚,他向栾贵明描述了一个学员的外貌和衣着特征。这个学员就是田奕。
  田奕高中毕业时由于生病,没有参加成高考,在社会上打零工。当时《光明日报》办了一个十天左右的计算机培训班,她出于兴趣前去听课。栾贵明也被请来在这个班上授课,她从而得知了社科院的计算机室在招人的消息。
  田奕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天钱锺书一身英国绅士打扮,戴一条白色围巾。时至今日,她仍然清楚地记得两件事。一是握手时,钱锺书的手像面条一样软。她后来常去钱锺书家,与钱锺书和杨绛渐渐熟悉,杨绛开玩笑说这是由于钱锺书“十指不沾阳春水”。
  二是钱锺书的皮鞋特别好看,是棕色的,上面还有花纹,泛着皮革自带的光泽。田奕后来知道这是钱瑗在意大利给他买的。钱锺书逝世后,杨绛特意把这双皮鞋赠给她留作纪念。
  谈话时,杨绛没有说话,都是钱锺书在问问题。谈话内容田奕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快就谈完了。
  钱锺书告诉栾贵明的是:“聪明的孩子容易不可靠,可靠的孩子容易不聪明,这两个优点她都有,她会帮咱们把这个项目完成的。”
                   “你们是裁缝,不是外科医生”
  钱锺书不肯担任任何单位的“顾问”,唯独计算机室例外。他戏称,计算机室的年轻人是他的“孩儿们”。
  他来院里开会,常常先到计算机室落脚。每年过生日收到很多蛋糕和鲜花,都叫出租车送来计算机室,或让学生去他家取,鲜花插瓶,蛋糕分吃掉。
  研究规范、规划和方案,都是钱锺书亲自制订的。
  80年代中期,使用繁体字是一个敏感的事情,但钱锺书要求他们尊重著作原貌,必须使用繁体字。
  先前录入《论语》时,栾贵明使用的是计算机自带的输入法,缺字严重。他们搜罗了近十个中文输入系统的资料,请钱锺书选定,钱锺书敲定了台湾的朱邦复创制的“仓颉输入法”。
  这种输入法以字首笔作为分类,字身作为补充,可以随时添加新字。钱锺书给了栾贵明一万余元,购买了仓颉输入法硬卡。到现在,“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一直在使用这种输入法。
  在仓颉输入法的框架下,他们研制出了有近3万汉字并具有繁体字自动生成功能的“全汉字库”。
  钱锺书要求,数据库仅收录中华民国建立之前的古籍。他提出,打破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用作者统揽作品,这在古籍整理领域是一种创举。
  他还亲自指定了录入所使用的文献底本。他认为,受时代局限和政治考量的影响,乾隆年间完成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有很多不准确和遗漏之处,因此要避免采用。在《全唐诗》版本的选择上,他指定使用乾隆年间江南诗局的原刊本。
  在《史记》版本的选择上,则使用张元济编的百衲本中的宋本。钱锺书认为这些版本收录全面,也更准确,同时能避免侵中华书局的权。而当时社会上普遍还没有版权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要到1990年才首次颁布。
  慎用现代汉语中的标点符号,正文和后人的注释不得混淆,也是一大规范。钱锺书告诫研究小组:“你们是裁缝,只能是量体裁衣,不能做外科医生。”
  1986年,栾贵明和团队返工重新录入了一遍《论语》。第一部使用电脑编制的《论语数据库》于1987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钱锺书题写了书名。
  钱锺书为栾贵明修改该书“前言”时,写下一段评论:“有了纸墨笔砚‘文房四宝’,准还有人用刀笔和竹简;有了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也还有不惜体力和时间的保守者。对新事物的抗拒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抗拒新事物到头来的失败也是历史常给人的教训。”
  根据先“文”(《论语》)、后“诗”、再“经”的顺序,钱锺书给研究小组布置的第二项任务是《全唐诗》。
  比起《论语》,《全唐诗》可谓浩如烟海,需要增加设备和录入人员,这些都需要经费。栾贵明找所里,所里解决不了;找院里,院里也不能立项。他一遍遍跑院科研局,局长王焕宇下决心冒一次风险,同意从院科研经费中拨出10万元,以借款方式给栾贵明,并约定了还款时间。
  研究小组花了近三年时间,录入了27册《全唐诗》的全部正文、异文、补遗和注文,经11次校对,于1988年发布了《全唐诗数据库》。
  通过运算,《全唐诗数据库》判定全唐诗共有53035首、作者3276位,订正了4万多首和两千多人的传统说法。
  198810月的一天,栾贵明到院办公室找当时分管人事的社科院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杨润时,请求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向社会公布《全唐诗数据库》成果。并说明,此前曾向院科研局借款10万元,计算机室现有设备足可抵顶这10万元,要求以实物还账,然后把计算机室人员遣散。
  杨润时听后,觉得“借款搞科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闻所未闻,也不合规,“拆庙还债”更令人啼笑皆非,表示要先了解情况再说。
  经过调查,他核实了栾贵明所说的情况,感到现在的关键是要对《全唐诗数据库》作出评估。他向时任社科院院长胡绳和常务副院长丁伟志报告后,邀请中科院计算所的专家和古典文献研究方面的学者,组织了评估会。
  评估会上,一位红学家要求当场检索《全唐诗》中有没有出现过“红楼梦”一词、出现过几次。两分钟后,计算机给出答案:总字数达340余万字的《全唐诗》中,“红楼梦”曾在472卷中蔡京的《咏子规》出现:“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有老学者兴奋地说,做学术研究时,查书抄卡片是件很辛苦的事,所以常有“皓首穷经”的感慨。有了这种数据库,等于大大延长了科研人员的学术生命。大家认为,如果数据库广泛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在手段、工具、方式等方面会发生革命性变化。
  19893月下旬,“中国古典文献计算机处理技术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各大媒体都发了消息。按照钱锺书的要求,他与数据库的关系完全未被提及,他也没有对数据库作出公开评论。杨润时后来猜想,那是为了避免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他的身上。
  直到两个月后,钱锺书才给杨润时写了一封信,对这一“可喜的成果”表示祝贺,对院领导的支持表示感谢。信中写道:“作为一个对《全唐诗》有兴趣的人,我经常感到寻检词句的困难,对于这个成果提供的绝大便利,更有由衷的欣悦。这是人工知能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
  5月下旬,在院长胡绳的主持下,社科院初步议定,把当时属于文学研究所的计算机室改建为院计算机室,同时把这一项目确立为院重点科研项目。
  那段时间,计算机室上电视,参加广交会,被海外媒体报道。1990年,“中国古典文献计算机处理技术”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社科院的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第一次获此奖项,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奖项。
  杨润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80年代,“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可说是一种学术时尚。胡乔木担任社科院院长时就作过指示,鼓励用“三论”丰富和改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因此,社科院领导对这个项目一直是支持的。1989年清查考察小组进驻后,对项目的支持也没有改变。
  1990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正式组建,栾贵明为该室主任。田奕以《全宋词数据库》的研究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社科院中文系古典专业硕士学位。一直在计算机室工作的17名学员陆续转为了社科院正式职工,在转正名额极少的情况下,令社科院各处室感到“震动”。
  那阵子,小小计算机室天天洋溢着过节的气氛。没有人能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向他们扑来。
           “我把栾贵明托付给你了”
  社科院计算机室组建后,院里加大了投入,拨付了数额较大的经费。栾贵明不满于个别领导在购买设备等事情上有侵占行为,忍不住跟钱锺书提起,钱锺书严命他如实向院领导汇报,并亲自起草了举报信底稿。
  杨润时提起这事,深为栾贵明没有事先告知他而遗憾。他感慨,栾贵明是一块硬骨头,但缺乏一点必要的变通;钱锺书是一位大学问家,同时也书生气十足。
  钱锺书和栾贵明意识不到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举报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的,是对着清查考察小组而来的。社科院随即开展了财务大检查,计算机室被列为重点查处对象。
  每一笔钱都被摊开来审查。1992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署名为周振甫、冀勤编著的《钱锺书〈谈艺录〉读本》。钱锺书不满自己的作品被任意出版,不想要稿费,但退又退不回去,就把现金放在一个信封里,写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主任栾贵明收”,由计算机室一个工作人员取去。
  栾贵明大致记得是几千块,但具体多少他没过问,说不出准确数字来。查账的人质疑,钱锺书的稿费一定多于账目上的金额,是不是栾贵明个人贪污了?但找不出证据。
  院内财务检查没有查出问题,又从外面找会计师事务所来查,仍然查不出来,最后动用了司法的力量。
  1993年七八月间的一天,栾贵明和田奕突然被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传唤。计算机室被彻底搜查,书籍、软件、现金、存折等一应物品被扣押,栾贵明和田奕也在接受传讯后被取保候审。
  9月,杨润时调往最高人民法院,担任最高院研究室主任(后担任了最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年底,获知钱锺书因肾病做手术后在北京医院住院,他即去探望。
  两人交谈了半个多小时。钱锺书兴致很高,但杨润时怕打扰太久,遂起身告别。钱锺书从沙发上站起来,拉着他的手神色凝重地说:“栾贵明的事情我管不动了。我把栾贵明托付给你了。”听到这样的话,杨润时心血上涌,竟一时语塞。
  走到病房门口,钱锺书又拉住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说:“我把栾贵明托付给你了。来,我们拥抱一下告别。”
  杨绛送杨润时出去时感慨:“锺书很少用这种方式与人告别,今天我都有点意外,他这真是对你郑重嘱托啊。”
  杨润时没有忘记钱锺书这份沉重的嘱托。在办案期间,他以知情者的身份详实介绍了自己所经手部分的来龙去脉。他郑重表示:如果把一个无罪的人搞成有罪,这个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最终,19985月中旬,法院下达了无罪判决书。
  栾贵明赶到北京医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钱锺书。钱锺书自1997年夏手术后失语,听到这个判决结果时,流下了眼泪。
  199810月,钱锺书在医院病床上过完了八十八岁米寿,两个月后去世。
  也是在判决书下达后,刚从社科院院长任上退下来的胡绳把杨润时找到家中。他说,他一直关注着此事,但限于当时的情况(胡绳1990年后不再担任社科院党组书记一职),不便发表意见,现在真相清楚了,法院有判决了,应当总结一下这件事的教训。
  胡绳还说,得知栾贵明申请提前退休受阻后,他给社科院主持工作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栾贵明及计算机室一案是他任院长期间院内发生的一起最突出的冤案,心颇为之不安,希望准予并处理好栾贵明退休的事,如有牵连的人也望妥善处理。
  杨润时说,自己从担任社科院办公厅主任到副秘书长,在胡绳身边工作了九年多,还从未听到他用这样沉重的语言评价一件涉及知识分子政策的个案。
  20007月,栾贵明终于被批准提前退休,田奕也办理了退职手续,两人分别受到了行政记过和行政记大过的处分。
  曾经红红火火的社科院计算机室就此作鸟兽散。
                  扫叶都净
  在社科院期间,“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库”项目吸引了一些海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不断有人表示愿意提供经费支持或进行合作,其中就有“仓颉输入法”的发明者朱邦复。
  在朱邦复的牵线搭桥和香港文化传信集团主席张伟东的邀请下,研究小组进入香港文化传信集团,项目也更名为“中国古典数字工程”。
  《宋诗纪事补正》也终于在19993月出版,杨绛为这部书题写了书名。
  2007年,香港文化传信集团高层发生人事变动,新任董事会决定不再继续出资支持这一工程,栾贵明和田奕不得不离开集团。
  二人共同自筹10万元,在2007年成立了“北京扫叶科技文化公司”,田奕为法人,栾贵明为股东。
  扫叶公司出的每本书中,都印有钱锺书在《管锥编》序中的几句话:“拾穗靡遗,扫叶都净,网罗理董,俾求全征献,名实相符,犹有待于不耻支离事业之学士焉。”
  栾贵明认为,这就是钱锺书的文化态度:中国文化是由众多个体共同建立起来的,这些人的作品散落在典籍的各个角落里,犹如落叶;整理古籍就是要把这些碎片收集起来,如扫落叶,不能有遗。
  公司办公室是田奕带领员工自行设计盖起的,像一座农家小院,树木茂密,花园中栽满了朋友送的各式月季,其中不乏珍贵品种。书房里存放着钱锺书的亲笔手稿、书法、信件。围墙低矮,还养狗以防盗。
  田奕曾想过各种办法“开源节流”。公司曾养过一千只鸡,每日卖鸡蛋,销路很好。
  近期,由于公司所使用的土地被规划为绿化用地,公司面临着又一次搬迁。
  扫叶公司顾问范业强和寒小风等人长期协助田奕进行公司运营。他们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公司今年夏天得到来自南京一家企业的投资,实力将大大增强。
  这个中国典籍的基础性工程已逐渐成形,包括钱锺书提出的“四大库”(人名库、地名库、日历库和作品库)以及团队后来开发的“五附加库”(工具库、图片库、地图库、类书收藏库和数据汇编库)。其中,“日历库”逐日编辑了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每一天,标注帝号、年、干支,及其对应的公元年月日等。
  作为成果之一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丛书》,2013年起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新世界出版社编委会副主任张世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出版社看中的正是书稿中很多内容属于首次披露这一特点。
  他举《老子集》为例。人们只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五千言,而《老子集》收录的老子言论多达六七万言,多出来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从海量古籍中收集、整理而来的。
  目前数据库还未对公众开放,除推出出版物外,仅为一些高层次研究者提供资料查询便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文献学家钟少华就是一位免费用户。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数据库内容的准确度是目前所有古籍数据库中最令人放心的。
  田奕认为,将来商业化是一定的,但首先要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和商业模式。“钱先生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待在我们这个院里的年轻人都能静下心来,不受外界诱惑地做这么辛苦的事,这很不简单。”
  栾贵明说:“钱先生曾对我说:我该说的都说了,不能陪你们到底了,你们将来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遇到困难时你们总能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自然会有天兵天将来助你们。”

  他说,钱锺书交待的这个活儿确实是一件累活,但他必须遵命,用余生把这个作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