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大17日選舉習近平、王岐山為國家主席、副主席。習近平展開第二任期,「習王體制」上路,預料王岐山可能負責對外關係,重點是中美關係。但同一天,川普總統簽署「台灣旅行法」,提升美台交往層級,宣告不再遵守美中關係以往框架,強化對中國博弈,有如給習王體制「見面禮」。北京對美國無視一再警告,挑戰其「底線」,可能不得不有回應。但力道如何拿捏,不僅中國老百姓在看,國際間也關注。
「台灣旅行法」突破過去40年的限制,授權美國總統開放美台各層級官員互訪。儘管法律並沒有強制政府、軍方官員須與台灣相關官員見面,但授權總統和行政部門這樣做,即使川普和行政部門可不執行,卻是重要的立場宣示,等於美台各層級官員交往全面解禁。川普政府打開「潘多拉盒子」,對中國大打「台灣牌」,可能意味美中貿易戰之外,還有更多領域可挑戰中國。
對國會參眾兩院無異議通過台旅法,川普原可有三種選擇:一是技術性擱置;二是讓法案自動生效;三是簽署法案並立即生效。川普選擇了最後一種最具挑釁性的選擇,意在向他口口聲聲稱他「喜歡、佩服的朋友習近平」傳達強硬信息,不言而喻。不按常理出牌的川普,或許想讓習近平知道,他並不像歐巴馬那樣容易對付或被忽悠。
習近平2012年以來,連續在南海填海造島、創立「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等,打出多張削弱美國影響力的大牌。川普簽台旅法,對中方宣示美中博弈下,美國可打的牌很多。他也不相信中國輿論誇稱,美國提升美台交往層級後,中國會「武力統一」台灣。
必須指出,台旅法的立法和簽署,是在美中關係質變的大背景下發生,川普競選時就有跡可循。一,總統大選期間的政策辯論中,扭轉以「接觸」(engagement)為主調的對中政策,改採「遏制」(containment)已成民主黨、共和黨共識,美國主流對美中關係定位發生根本性逆轉,他們深信美國擁有強大綜合國力,無懼對中國發出正面挑戰;因此川普政府國安報告把中國定位從「戰略夥伴」變為「競爭對手」,有很深的民意基礎。二,共和黨在2016年7月代表大會上確認「對台六項保證」。三,川普表述過對「一個中國」原則不以為然,上任前與蔡英文總統通話,就是頗有深意的動作,並非臨時起意。
然而,中國對川蔡通話後美國對涉台問題的冷處理存在誤讀,樂觀地認為川普因這件事,已認識到台灣問題的爆炸性和敏感性,不會再貿然行事。尤其中國駐美大使館主導透過第一女婿庫許納「走後門」,成功促成習近平前往佛州海湖莊園舉行「川習會」;去年11月川普訪北京,更讓北京沉浸在美中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的幻覺中。
即使去年12月,美國在「國防授權法」規定美台軍艦互訪泊靠,中方仍很樂觀,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才說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可能讓自己下不了台的過頭話。官媒「環球時報」更揚言,如果美台高級別官員互訪,勢必釀成高烈度的危機。屆時中國別無選擇,只能果斷地軍事手段完成兩岸統一。
中國真正認識到美中關係發生質變,可能劇烈碰撞,是今年1月、2月國務委員楊潔篪和習近平親信、經濟智囊劉鶴相繼銜命訪美後。尤其負有緩和兩國關係、阻止貿易戰兩大重任的劉鶴訪美,不僅川普拒見,兩國也未達成任何實質成果,空手而歸,更預示鷹派主導的川普政府,已經備好對中國系列強硬措施,箭在弦上,如今鋼鋁課徵高關稅、台旅法等,都讓中國接招。
面對川普政府打出「連環拳」,中國「習王體制」雖確立,但能採取的反制措施,並不像中國媒體宣稱那樣多、那麼有力。原本可作為槓桿的北韓核武問題,在美朝準備直接對話後,美國需要中國的程度降低。當川普考慮在貿易和台灣問題向北京叫價時,北京或許會像過去那樣口誅筆伐,但如何有實質、等價的報復行動,恐怕得大費周章。
總之,未來五至十年可能成美中戰略競爭的關鍵期,在美國「不迴避競爭,不放棄合作,不懼怕對抗」的基調下,「習王體制」將面對各種震盪和嚴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