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按:我一向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尚未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现在的所有相关预测,都带受到预测者的主观愿望的影响,而且都缺乏充足的证据。此文作者似乎与本人看法相同。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4/10/29,作者Neil Irwin)
最近,人们关于中国经济正在放缓的迹象有诸多谈论,讨论的焦点主要是潜在的房地产泡沫以及中国不得不面对的大量坏账等细节。但是,抛开中国本季度或明年面临的挑战不论,这里有个非常惊人的观点:长远来看,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再过一代人的时间,它就会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军者。
我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数年来,重要杂志、社论文章和书籍都在向我讲述“中国世纪”(Chinese Century),我们现在明显就生存在这样一个世纪。主要的外国政策杂志用大量笔墨探索了中国的崛起对于国际经济和政治意味着什么——人们往往认为,中国将成为即将到来的这个世纪的主宰力量。(“自由体制能继续下去吗?”
《外交》(Foreign Affairs)杂志2008年问道。)
官方的预测——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情报圈——认为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其经济总量最终将远远超过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W·福格尔(Robert W. Fogel)2010年预测,到2040年,中国经济产量将达到123万亿,约为美国当前经济总量的7倍(约为他对美国2040年经济总量预测值的3倍)。
不过,如果这些都是胡扯呢?
许多对中国经济最乐观的看法都或多或少地建立在推论之上。30余年来,中国的人均经济产出一直在以6%至10%的速度增加,中国正在迅速追赶世界最富裕国家的水平。如果这种趋势再持续数十年,事实就会证明,这种看涨的预测是准确的。
但是,如果看看经济历史的长期走势,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是一种罕见的反常现象。哈佛大学(Harvard)经济学家兰特·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和劳伦斯·H·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在一篇新工作文件中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简而言之,不能用过去的表现来预测将来的结果。相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回归均值”:那些经济长期以反常速度增长的国家很可能会回到2%左右的增长速度,接近长期的国际平均值。
“中国从1977年到2010年的独特经历已经使之成为特例,很可能在人类历史中都是如此,”他们在提及中国在逾32年的时间里都维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时写道
。“为什么增长速度会放慢?主要是因为,快速增长就是会这样的。”
对中国持消极态度的仍然大有人在,这些人提出了许多理由,从人口老龄化,到基于政治的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报可能不高,再到这个经济体正试图做出从投资支出到依赖消费者的危险转变。上周,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的一篇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必然会放缓,投资泡沫也会破裂。
但是,让普里切特和萨默斯的论点显得颇为有趣的部分内容是,他们并没有大费周章地去考虑导致增速放缓的残酷细节,只是说历史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或许事实最后会证明,人们对于中国债务水平和不良投资的担心是合理的。不过事情或许并不会这样。不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认为,改变是很可能发生的。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与它二三十年之前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在一次采访中说。“但是,带着高度信心来推断和假设中国将长期享受这种超常增长速度,就是脱离历史语境了。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业务策划师,以及情绪紧张的邻国都应该认识到,未来二三十年,它的经济产出可能会落入一个非常宽的区间,而最有可能的的情况,是它的增速会大幅放缓。”
该文作者用棒球术语做比喻。“如果一个击球手,在之前的20个打数中连续得分,安打率高达5成,那么我们预计,在未来的20个打数中,他会回归到平均的安打率水平,”他们写道。“如果必须说说为什么安打率会降低,你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它现在如此之高,并预测一下,这些因素减少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预测一下,未来会发生哪些事件,导致安打率 降低,但关键是,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相较之下,最有力的的反方论点侧重在为什么中国(以及另一个分析对象印度)有可能在未来的年头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是前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师,把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大型新兴经济体称为“金砖四国”的人就是他。我请奥尼尔谈谈对普里切特和萨默斯的文章的看法。
“中国和印度未来的道路可能仍然会比较顺畅,其核心驱动力其实就是城市化进程,”奥尼尔在电子邮件中写道。“如果城市化程度接近了70%,我会更加认同他俩的研究结果,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略微高出总人口的一半,印度城市居民占三分之一。当人们从农村搬到城市时,国家的经济总量往往会大幅增加)。
换句话说,中国的牛市有细节支持——中国人具有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而且事实证明,中国的政治体制富有弹性,过去几十年的挑战并没有把它压倒——有很多理由说明,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回归均值”的观点无非是在说,“我们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但历史表明,总会有些事出问题。”
如果这种悲观的看法是正确的,全球经济的前景就会大不相同。如果从现在起至2033年,中国的人均GDP能保持和过去几十年一样的增速,那么以美元现值计算,届时中国的年经济产出就会比现在高出51.1万亿美元。而如果增速恢复到均值,到2033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将增加11.2万亿美元。两者相差40万亿美元。作为参考,美国目前的GDP约为17万亿美元。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建立了各种模型,希望得出驱动经济增长的秘诀。经济前景是由文化决 定的吗?还是由政府机构?还是工业化的模式?
但是,这些争论一直没有定论。想一想这二三十年来的经济成功例子——中国、印度、墨西哥、波兰、韩国和土耳其等等。它们的文化、政府机构和经济发展战略各不相同。在增长理论方面进行的多年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没有固定的秘诀。事实证明,用 过分简单化的“回归平均值”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就像用一些更复杂的方法来预测哪个国 家的经济有望繁荣或衰退一样,都不太准确。
这项研究还提醒我们:如果你仅仅根据近期状况来预测未来经济走向,你的预测很可能是错的。20世纪60年代,分析师预测苏联经济将很快超过美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他们又预测日本的经济将很快超过美国,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预测美国已经进入了永久快速增长的新时代。这些都预测错了。
换句话说,在预测国家的远景时,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