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联合早报)
2022年是国际冲突以及多国內部矛盾不断加剧的一年。尤其年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动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欧洲爆发的最大军事冲突,使得冷战结束后消失的核大战阴影,再次笼罩全球。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去年8月访问台湾,加上“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失败,让台湾海峡战争风云密布。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取代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成为未来国际矛盾的主导。伊斯兰极端势力推动的恐怖主义,以及美国长年累月的反恐战争,曾为文明冲突论提供了实证。
以我之见,国际局势的发展,尤其是2022年的俄乌战争和台海危机,展示了文明冲突论的局限乃至误判:近年来严重军事冲突或危机的焦点,至少在地域上都出现在亨廷顿所定义的文明内部。如同冷战年代一样,在目前的“冷战2.0”版本中,政治制度而非不同文明的差别,再次主导国际冲突。因为共产主义信念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不复存在,不妨把“冷战2.0”归结为欧美多元化体制与中俄等国的一元化威权体制之间的冲突。
这一政治体制冲突的结局难以预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元化政治体制的中国大陆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显著超过了多元化体制的世界老大美国,而国际竞争的最后结果,还是取决于经济以及科技实力的对比。
在行政效率上,一元化体制显然优于多元化体制。这是否会转换为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不妨引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力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作者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总结国家长远成功的关键,在于具有“包容性(inclusive)”的制度,也即政治体制和经济机会都对大部分族群和社会阶层开放。在允许不同政见的包容性上,多元化体制优于一元化体制,自不待言。欧美国家近年来的缺陷,是虽然保持了政治机会开放性,经济上升渠道却越来越局限于知识精英,把蓝领阶层推向民粹主义。西方国家的长远前景,在于其多元化政治体制,能否纠正现代科技加剧的经济机会不平等问题。
正如耶鲁大学研究员、摩根士丹利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近日强调,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全球化,主要动力还在于民营企业和创业者。随着所谓“国进民退”,中国经济机会的包容性显然在下降。另外,中国面临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和总人口即将下降的前景。这一人口危机也反映了一元化体制在表面的高效行政下,决策纠错的低效。此外,对比多元化体制下公开的社会矛盾,一元化体制下的社会矛盾经常因隐性而突发难测。
由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失效,一元化体制日益转向国家民族主义。例如北京常把当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宣传为百多年前中国遭到白人“西方列强”侵凌屈辱历史的延伸。这样的历史比拟无视“西方列强”的自身演变。
以欧洲白人列强老大英国为例,如今首相是印度教移民第二代,而首都伦敦市长则是巴基斯坦穆斯林移民第二代。在当今西方老大美国,白人即将成为总人口少数,而在高教育精英群体中,曾经出席过美国各门科技工程学科全国年会的人都知道,白人早就是少数。这是近年来刺激西方白人种族主义的人口“大置换(Great Replacement)”趋势,此处不论。但是这一人口演变的现实,进一步彰显了“冷战2.0”的政治制度冲突本质。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