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0, 2019

The Internet Is a Cesspool of Racist Pseudosciencei

(By Angela Saini on July 29, 2019Scientific American)
        Last month, I temporarily deactivated my Twitter account following a colossal dump of racist abuse into my feed, including a man in Texas whipping up his followers to phone into an NPR radio show on which I was a guest to ask about “white genocide.” Others played a guessing game around my skin color in the belief this would help them gauge my IQ. On YouTube, one of the editors of Mankind Quarterly, a pseudoscientific journal found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argue against desegregation and racial mixing, imitated me by dressing up in an “Indian shirt” (I am British; my parents were born in India). The comments underneath said I should I go back to where I came from.
        It’s just another day online.
        The abuse I’ve seen isn’t unusual. Others receive worse, especially if they are in the public eye. My particular crime was to have written a well-reviewed popular science book about why racial categories are not as biologically meaningful as we think and how, in fact, they have been used to justify slavery and the Holocaust. These are ideas so widely accepted in mainstream academia that it should be blandly uncontroversial to repeat them. Yet to read some of the comments I’ve received, one might imagine I was hopelessly deluded.
        In Superior: The Return of Race Science, I interview researchers at the cutting edge of research into human difference to journalistically expose the dangerous history of scientific racism. It is ground that has been trodden by respected scholars in the past, including evolutionary biologist Stephen Jay Gould, historian Evelynn Hammonds and anthropologist Jonathan Marks, as well as journalists such as Amy Harmon at the New York Times. Despite all our efforts, sometimes it feels as though we are no further along.
        If anything, the public debate around race and science has sunk into the mud. To state even the undeniable fact that we are one human species today means falling afoul of a cabal of conspiracy theorists. The “race realists,” as they call themselves online, join the growing ranks of climate change deniers, anti-vaxxers and flat-earthers in insisting that science is under the yoke of some grand master plan designed to pull the wool over everyone’s eyes. In their case, a left-wing plot to promote racial equality when, as far as they’re concerned, racial equality is impossible for biological reasons.
        How did we get here? How did society manage to create so much room for those who genuinely believe that entire nations have innately higher or lower cognitive capacities, who think that mixed-heritage children are genetically impaired, who assume that someone’s skin color can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ir IQ, and who are actively working to resurrect eugenics?
        As the media landscape flattens, drawing audiences away from traditional outlets to a plethora of online ones, those with outdated views have found themselves elevated from the lonely shadows into the light. They have moved on from letters in green ink and pulled up a seat alongside reputable writers and academics. The internet has opened the door to racists and sexists, and they have happily walked in. They’re trampling over our carpets with their grubby shoes even as we offer them a drink. They have normalized extremism, pseudoscience and crackpottery.
        The blame can be spread widely. Social media corporations, such as Twitter and Facebook, have allowed racist networks to proliferate. Recent research from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looking at a decade of cyber-racism, has shown that race-hate groups are sophisticated and creative in disseminating racist propaganda to their followers online. The Gab social network and the journal Psych seem to have been set up expressly to give these elements their own unfiltered space. Online magazines such as Breitbart, and the companies that advertise through them, are complicit in presenting a glossy front to bigotry. And then comes the second tier of publicity when, even if only in outrage and disbelief, this content is shared online. This, in turn, has infected mainstream political discourse, lowering the tone a little further every day.
         The racists like to couch this as a freedom of speech issue. They argue they have the right to say what they want, that the world needs more “diversity of opinion.” But do the rest of us have a duty to sit and listen to racist pseudoscience? Is society obliged to give them platforms, however much nonsense they come out with? Doesn’t it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those whose humanity and safety is threatened by the minority who seek to deny people equal rights and freedoms based on race or gender?
         People once imagined that social media would somehow regulate itself, that only the truth would survive in the marketplace of ideas. If the only racists left in society were uneducated thugs at the fringes of everyday life, what harm could they pose?
         But as I was reminded when I researched Superior, racists exist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including in academia, science, media and politics. They have money and power. The abuse dished out by these smart racists is not the fist-throwing kind, but the racism of rhetoric.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lever euphemisms (the term “race realist” is a perfect example), carefully manipulated arguments and abusive cherry-picking of data.
         Scientists have already been warned. The journal Natur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editorials in the last few years warning researchers about extremists looking to abuse their work, particularly population geneticists and those working with ancient DNA. One researcher told me that as soon as he or his colleagues post data online, they can see it being mined by those with political agendas. These manipulated “findings” then get pumped out on blogs and social media as racist pseudoscience.
         What has started with a gentle creep through the back door of our computers could end, if we’re not careful, with jackboots through the front door of our homes. Populism, ethnic nationalism and neo-Nazism are on the rise worldwide. If we are to prevent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 from happening again, we need to be more vigilant. The public must hold the Internet giants to account, recognize hatred dressed up as scholarship and learn how to marginalize it, and be assiduous in squeezing out pseudoscience from public debate. This is not a free speech issue; it’s about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that people see online, and thereby creating a fairer, kinder society.

中美贸易战:日美《广场协议》见证者行天丰雄反思前车之鉴

(川江 BBC中文记者 2019 7 23日)
         距离约定采访时间尚有一刻钟,原日本大藏省副相,有“日元大师”之称的行天丰雄(Toyoo Gyohten)推开房门健步走来,主动和BBC采访组打招呼。已经88岁高龄的他,仍然在比邻日本银行总部欧式风格大楼的建筑里,在曾供职的国际通货研究所保有一间办公室。
         大阪G20峰会结束不久,中美贸易战正酣,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使这位当年日美贸易战亲历者的见解更显得具有现实意义。
                     “失去的20年”
         日本是亚洲少有和美国有过大规模贸易战的国家,而行天丰雄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段历史少有的健在见证者。1980年代,他曾先后担任日本大藏省国际金融局局长及副相,是《广场协议》签署现场的日方官员之一。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曾评价,行天丰雄断然否定了广泛存在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国际合作的努力,尤其是《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出现“失去的20年”
         对于日美之争,学术界一直有一个颇具争议的描述——“失去的20年”,意指日本经济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后陷入90年代以来的长期困境。其因果逻辑是:在经济实力逼近美国之后,日本被逼签订广场协议,被迫升值日元,进而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破裂后即遭遇失去的20年。简单说,“罪魁祸首”是美国。
         这种观点认为,19859月,美国凭借霸权地位打压日元,成功实现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向——《广场协议》拉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也奏响了日本经济被绞杀的悲歌。与此同时,美国对日本抡起301调查大棒,先后对日本的半导体、计算机等十余种产品进行贸易制裁。本币升值让日本出口遭受重创,而为了刺激经济,政府投放大量货币,轮番降息,造成国内流动性泛滥,使本来就存在通胀的日本经济病入膏肓。
                       日本之鉴:错失结构改革机会
         行天丰雄却说,过去近30年日本遭遇的失落,原因首先在于日本自身
         “虽然1980年代日本遭遇了巨大的动荡,但却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必须的、对自身经济和社会进行的结构改革,”他说,“我们失去了一次完成结构改革的机会,这种(改革需求的)苗头其实在贸易战后期就开始出现了。”
         这位历史见证者坚持说,1980年触发日美之争的贸易问题,原因绝不仅仅在于美国。
         “日本和美国当时都没能清楚看到并解决各自的国内问题,这才是根本原因,”言下之意是,日美两国都将各自的国内问题带到了国际舞台,没有找准真正的症结和药方。
                        中美困局症结:还是结构问题
         对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行天丰雄的着眼点首先仍是结构问题。“我感觉中国也有结构改革的挑战,”他分析说,和当年的日美之争类似,中美两国也都各自面临着棘手的国内问题,这同样是催生贸易战的重要原因。“但区别在于,现在的中国不是1980年代的日本,中国现在扮演的角色是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挑战者。”
         行天丰雄在《时运变迁》一书中阐述:美日同盟关系基于几个不可分割的核心因素,第一,日本接受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第二,美国默许日本自由参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美国将日本视为忠诚而顺从的追随者和支持者,日本得到的好处则是,依赖美国实力赋予的稳定环境,日本防守扩大出口,石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稳定性也得以保证。在同一套体系和规则下解决分歧的模式,和现在的中美之争明显不同。
        道不同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华为事件之后很多人在讨论,这个星球上有没有可能生长出两套互不依赖的系统,涵盖科技、金融系统,甚至贸易和投资系统?
         “我认为这非常难”,行天丰雄的答复来得非常快。他解释说,这正是日美之争和中美之争的区别——198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分歧只体现在宏观及微观经济政策。而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分歧融合了系统性、结构性矛盾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分歧。
         “但‘修昔底德陷阱’这种前景仍然是可以避免的”,行天丰雄话锋转向,他解释说,现在的中美两国都能充分意识到全面冲突对抗的后果,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之间如果发生激烈冲突甚至战争,没有一方能独自存活。“但目前的困境也在于此,在双方没有激烈对抗冲突这个过程的情况下,谁会做出妥协呢?”
                                      中美打破僵局的前提
         “可以划出一条红线,双方达成共识,不要从上面跨过去”,行天丰雄开始用轻描淡写的口气谈起了此前几天在朝韩边界刚刚发生、震惊世界的第三次“金特会”。
         “有时候甚至跨过去也没关系不是吗?特朗普跨过了那条线,双方还是保持了和平状态,并没有激起冲突。但在1951年,跨越红线的结果就是战争”,他提醒说,重要的是双方都愿意为维持和平做出妥协并遵守承诺。
         行天丰雄总结说,彼此让步,达成某种形式上的妥协,将是中美之间打破僵局的一种可能。“除了划出这条红线,我希望中美双方不要压制各自国内出现的变革苗头。”
         行天丰雄阐述说,在中国方面,有很多尝试让市场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呼声和行为,同时需要赋予私营企业更多自由,放宽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管控。而在美国方面,历史经验显示,其二战后数次出现的重大贸易赤字现象,原因都在于“个人贪婪的过度膨胀”,这种贪婪和膨胀现象甚至出现在美国普通民众当中,影响着美国的消费和经济模式
         “他们忽视了社会效益,忽视了300年前美国建国先驱们强调的公平价值观,”行天丰雄毫不留情地指出,希望美国能重新重视社会投资,改变在经济和个人领域的贪婪思维,这样才能调整涉及预算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方式,并进而改变其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局面。
         他表示,在强调“自由、公平、保障个人权利的价值观”的前提下,这些变化有可能促成二三十年后世界上出现更加互相包容的国际体系,而不是维持现在这种对抗局面。
                                  “美利坚治世”难再
         除在日本政府任职外,行天丰雄还曾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亚洲开发银行(ADB),亲身参与过二战后主要的国际合作体系。虽然WTO这样的国际合作机构如今备受指责,他仍坚称自己是“国际合作必要性和价值观的信奉者”。“特朗普并不是国际合作的反对者”,行天丰雄很直接地说,“他只是抱着一种强烈的受害者心态,想找回所谓公平贸易的机会。”
         美国曾经尽力保持强势美元,保持开放的国内市场,这些行为都让战后各国尤其是德国、日本受益良多。但二战后那种美国制造巨大需求、让界各国受益的“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模式现在已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这种做法的背后支撑是美国不停打开印钞机,同时制造巨大的赤字。
         访问话题回到中美。行天丰雄说,像特朗普这样的美国人就会有强烈地找补回“损失”的心态,想通过加征关税等强制措施让主要的贸易盈余国中国减少对美贸易顺差。但与此同时,中国想长时间保持7%左右的较高增长,又必须维持强大的生产能力,这就会继续带来强劲的出口以及贸易顺差。要说服美国放弃依赖高消费,或者说服中国放弃依赖出口和投资,都会非常困难。因此,双方都应该约束现有行为,才能找到新的平衡。
         “要成功实现未来的国际合作,有一些新前提”,行天丰雄阐述说,第一,各方都要承认国际合作能带来好处,但必须谋求共同受益,不能搞零和游戏;其次,必须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甚至是在一些主权问题上做出让步。“比如说,当全球其它国家遭受需求短缺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刺激本国经济,但可能你又不愿意接受加剧财政赤字这样的安排。”
         “唯一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原因是,这种牺牲能够帮助全球经济,而且自身迟早能从全球经济的复苏中获益”,行天丰雄说,“说服自己的人民去做出这种牺牲,是政客的责任。”对中美来说,这不可避免会导致政策变化,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结构的变革。
         “‘美利坚治世’模式的终结,也正是现有国际机构面临的难题,它们用老模式难以应对新局势。现在到了开门纳谏、改革国际合作机制的时候了。”

Sunday, July 28, 2019

特朗普正把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带回白宫

CHARLES M. BLOW,纽时,2019716日)
       唐纳德·特朗普一直设法让任何对他抱有希望的怀疑者相信,他是个强烈的种族主义者。至少,我对他的动机是这么想像的。事实上,更有可能的是,他只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展示自己最真实的本性,他用自己的种族主义来激发那些支持者身上的种族主义
       周日一大早,也就是在特朗普政府早些时候宣布将突袭抓捕非法移民的同一天,特朗普对众议院的四名新科女议员与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之间的冲突再次发表意见,一连串发了三个他能想出来的最种族主义的推文:
       “真是太有意思了,看看那些最初来自政府是完全彻底的灾难,是世界上最糟糕、最腐败、最无能(如果这些国家还有正常运转的政府可言) 的国家的“进步”民主党国会女议员们现在大声地……
       ……恶毒地告诉美国这个地球上最伟大、最强大的国家的人民,我们的政府该如何运作。她们为什么不回到她们原来的地方,帮助收拾那些烂透了的、犯罪猖獗的地方。然后再回来告诉我们该如何……
       ……做吧。那些地方非常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却急不可待地离开。我相信南希·佩洛西会很高兴地尽快为你们安排免费旅行!”
       这些进步的国会女议员是纽约州的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兹(Alexandria Ocasio-Cortez)、明尼苏达州的伊尔汗·奥马尔(Ilhan Omar)、密歇根州的拉什达·塔利布(Rashida Tlaib),以及马萨诸塞州的阿亚娜·S·普莱斯利(Ayanna S. Pressley)
       首先,事实是:奥卡西奥-科尔特兹、塔利布和普莱斯利“最初来自”的国家就是这里。她们是在美国出生的。奥马尔是索马里难民。
       但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实:她们不是白人,而且是女性。在白人民族主义者的思维框架里,她们是“另类”。她们是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后裔。
       这种思维框架的核心是,这是一个白人的国家,由白人男性创建和建设,注定要作为白人的国家保持下去。任何想被接受为真正美国人的人,都必须透彻理解并默然接受这种叙事,向这种传统卑躬屈膝,对这些习俗专心致志
       这种思维框架把黑人和棕色人种来自的国家看作是有缺陷的国家——“是完全彻底的灾难,是世界上最糟糕、最腐败、最无能的地方”——因为从根本上讲,这种思维框架认为黑人和棕色人种是有缺陷的。
       这是白人“身份专制主义”(identitarianism)的一种形式,它反对多元文化主义,但又不承认这种反对是种族主义。
       因此,当这些来自名字听起来奇异的国家、有着听起来奇异的名字的黑人和棕色人种女性敢于挑战这个国家的白人父权制时,这种思维框架恼羞成怒。为什么她们不安分守己?为什么她们不向绅士卑躬屈膝?为什么她们不承认并尊重白人男性的优越地位?
       答案从这里开始:因为整个白人至上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特质都是谎言。美国的大部分领土扩张都是来自流血以及违反与美洲原住民达成的协定。美国的大部分财富都是通过250年来剥削黑人身体获得免费劳动力而积聚起来的。
       而且,在这个国家的整个历史上,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反黑人情绪。而现在,反穆斯林和反移民的仇外情绪愈演愈烈。
       美国一出生就患有一种先天性疾病,从那以后就一直需要积极的康复治疗,尽管美国经常拒绝接受治疗,甚至出现倒退。
       要求美国承认自己的罪恶,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恶意的攻击之举,而是一种爱国行为。正如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曾经说过的,“我爱美国胜过世界上任何国家,正因为如此,我坚持行使永远批评她的权利。”
       而且,谁能比代表美国未来面貌的四位女性更适合带头发起这项指控呢?
       但是,特朗普及其许多支持者和辩护者倾吐着种族主义,听到有人把他们的话原样读出来时,也认为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言论,就像狗会吃自己的呕吐物一样。
       这是特朗普第二次就佩洛西和国会女议员之间的争议发表评论。周五的时候,他貌似要为佩洛西辩护,对记者说:“她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明白么?她不是种族主义者。她们居然说她是种族主义者,可耻。”
       但是,他并不是真地在帮佩洛西说话,而是躲在她身后。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意思是说,哪怕不是种族主义者,也会被人误以为是,就像他那样。他这是在拿自己与佩洛西相比,两人是类似的受害者。
       但是,两人并不类似。关于特朗普是否是种族主义者,已无需多言。他就是。他心里怎么想的,花言巧语不足信。就看他的所作所为。
       白人和白皮肤是特朗普总统之职的核心所在。他最关心的,就是捍卫它、保护它、促进它。对它的所有威胁都必须加以攻击。特朗普正在用美国总统的力量,来拯救白人至上。而且,与之互通款曲的共和党人绝对喜欢他这一点。
       我们正在目睹这个国家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的篇章的展开。我们正在目睹总统将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带回白宫。我们正在目睹一些同胞——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通过对他的持续支持,向我们展示他们对我们的公开敌意。

资中筠:中美各自面临的转折点

20190725日,中国禁闻网)
(按:此文似为资老于2011-2012年的讲话)
       美国从立国以来,一直都在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不断地调整,看起来是来回摇摆,但实际上是不断地改革。美国制度里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这个机制使得她可以避免大起大落的社会大动荡。有些国家比较缺乏这个机制,就容易发生危机,引起暴力革命或者社会的大动荡。美国能够避免这些,就是因为她的纠错机制比较发达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中美关系。我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是,今后的中美关系里,起决定因素的是各自国内怎么过这个坎,而不取决于具体在一个事件上,在外交上怎样去运作。当然,突发事件的运作也很重要,要是处理不好,偶然的事情也会变成一个很大的事;但是从长远的、宏观角度来看,我觉得现在真正决定性的因素都是在自己的国内
       我要讲的这些内容,和之前我访问美国时,对美国人讲的一番话基本差不多。我对美国人讲话一般是批评美国比较多,向他们提出我认为他们有哪些哪些问题。一般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心态不一样,不会闻过则怒,还是挺欢迎你指出他有哪些问题的。讲过以后,他们一些知识界精英的反应都是很同意我的看法的。
       为什么说我们正在过这个坎?现在你放眼全球来看,全世界都在过坎,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如果从更大的方面来讲,其实整个人类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全世界各个区域,欧元危机,中东、非洲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面临转折点。为什么现在到了一个过坎的时候呢?是因为旧的体制,不管是国家的还是国际格局的体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力量和新的社会诉求。不管是一个国家也好,国际格局也好,都面临需要改革的问题。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怎样改法,各自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先讲讲美国正面临着什么样的转折。美国从立国以来,一直都在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不断地调整,看起来是来回摇摆,但实际上是不断地改革。美国制度里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这个机制使得她可以避免大起大落的社会大动荡。有些国家比较缺乏这个机制,就容易发生危机,引起暴力革命或者社会的大动荡。美国能够避免这些,就是因为她的纠错机制比较发达。所以当她有问题之后,能够通过自我改革,跨过这个坎,在平常情况下就是进行微调。我们经常看到,美国这种代议制政府两年一次的国会选举和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在这个过程里互相揭短、互相攻击,说你的政策有哪些哪些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纠错机制。然后我们可以看到,民主党上台,就往左一点,共和党上台,就往右一点。政策来回摇摆,这个摇摆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包括经济上,今天是供应学派占上风,明天是凯恩斯学派占上风,等等,这些都是调整的过程。到了有些情况下,也就是一定的转折点的时候,代议制政府这个框架不够了,就有群众直接参与,造成声势,施加压力,最后达到根本性的改革。美国的民主制度一两百年来正是这样运作的。我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年以来,美国经过了几个比较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二十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代。简单来说,就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造成比较大的社会矛盾,一个当然是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拉大了,还有一个是钱权结合的腐败问题,产生大的垄断财团的问题,等等。在这个情况下,就产生了进步主义运动,”运动”两个字是后来历史学家加的,它不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由领导发动的群众运动来做一件什么事情,而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感觉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都发出自己的诉求,诉求的方向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要求平等,要求缓解社会不公,要求关照弱势群体的诉求和福利,总的改革就是这么来的。社会各阶层,比如,知识精英贡献派的理论,媒体在揭露社会不公和各种各样的丑事,一些比较有开明思想的政治家们提出改革的方案,等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老罗斯福总统是个非常强势的总统,他能够在资本和劳工之间进行斡旋和裁判,甚至能对宪法作出新的解释。这样一来,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改革落实到立法,落实到政策,落实到全民的思想,美国就过了那个坎。如果听任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理论发展下去的话,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也就没有以后的美国比较平稳地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也不能发挥出后来美国显着而出色的创造力,二十世纪富有跨时代精神的科学发明基本都是在美国出现的。这场改革运动是全民的、自发的,不是哪个领导一拍脑袋而出现的,所以改革的基础很稳固。这是美国第一个转折点,我觉得过得比较好,是向着比较平等的方向发展的。
       第二个转折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家可能知道那个年代美国有反越战运动,但更重要的内容是要求改革的运动。六十年代运动的结果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民权运动,指种族平等和性别平等,美国在这方面大大地往前推动了一步,通过选举权法规定下来,使得原来名义上的种族平等进一步落实。要是没有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推动,就不会有今天的奥巴马当总统。这部法律也推动了妇女解放,所以后来几十年,美国在妇女职业问题、男女平等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方面是上下的平等,也就是进一步通过很多立法缓解贫富悬殊,为今天美国式的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当然现在美国人还有很多不满意,比如医疗保险覆盖率不如某些欧洲国家等,但是今天能有这么多的福利正是那个时候通过的,比如说医疗救助法,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医疗。那个时候约翰逊政府向贫困开战,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还有一个是对外收缩战线,从越南撤兵,间接推动了以后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缓和了冷战局势。比起欧洲等其他地区而言,美国的政治重心向来是比较靠右的,整个六十年代,美国的政治向左推进了一点,国内开始向着平等的方向发展,在霸权上收缩了一些。这就是六十年代的转折点。
       而我认为她现在正面临着第三个转折点。她的旧有做法、思维方式、体制,对内对外的做法和行为模式都需要改一改了。她现在面临的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自称世界领袖,她担任这个角色的负担越来越重,难以维系。事实上美国现在确实是全球领袖,”二战”以后,她的地位空前提高,国力远远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她自己原来天生就有种替天行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天命观,只是过去国力没到这个程度,现在到了这个程度。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等于是她拯救了世界,美国参战后,对打败法西斯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战”后,别的国家都打得精疲力尽,她为很多国家的战后恢复也作出了很多的援助和贡献,当然这对她自己的经济发展也有作用。在美苏对立以后,她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冷战之后就变成了全世界的领袖。世界上随便哪个角落发生随便什么事情,她都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去干涉。结果就使得她的战线越拉越长,负担越来越重。但她现在已经到了负担不起的地步了,实际上已有点捉襟见肘。比如说出兵阿富汗,这么多年了就没出来过,而且也没能在阿富汗扶植一个亲美的政权,按照美国意识改造阿富汗;打了伊拉克,伊拉克也没变成她的势力范围,甚至当代的秩序也没维持好,现在和”二战”后的前期相比,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负担确实难以维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改变这种对外行为模式的话,就会出现很大问题。
       第二,经济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过去华尔街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很密切,现在却脱离了,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从国家这个整体上看,大多数国家都是得利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可是得利有大有小,而美国基本上都是得利者,但是她所得到的利都进入了资本家的口袋,广大的工薪阶层没有得到,甚至反而被削弱了,贫富差距大大地拉大。美国的贫富距离在七十年代中期是最小的,那时平等程度最高,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拉大,到现在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威胁到中产阶层,使得中产阶层靠下的人们即将沦为贫困阶层,这是很大的社会危机。
       当然美国面临的新问题远远不止这几个,我暂时先说这三点。
       很可能国内的同胞都会骂我,说我认为美国是世界领袖。我认为世界领袖可以是个中立的词,不一定是坏事,而且可能是客观的。但这种领袖不是指命令全世界,让别人都跟着她走,而是指她领导了世界新模式,比如巴黎曾经领导世界的时装,那是一个客观存在,大家自然而然地承认,那么巴黎就是时装世界的领袖。美国是否曾经起过这样一种作用呢?我觉得起过,这种领导我称为”良性领导”,就是站在人类进步潮流的前面,这是客观存在,不是强加的。二十世纪很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引起产业革命的科学发明,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完成的,比如说轮船、铁路、电气、飞机、汽车,而且她还在不断地改善各种各样的小发明。欧洲也有发明,但是数量比美国少得多。想想我们今天生活中用的各种器具,比如冰箱、电脑、互联网,都是美国发明的,都带有划时代性质。这是客观上的引领世界,不承认也不行,因为你是做不到拒绝用电脑、看电视的。另外一种就是政治领导,引领了民主政治的模式。所以从客观上讲她可以说是世界领袖。从主观上,她也确实曾经对很多国家有过帮助,比如战后重建,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帮助很大;包括扶植日本,日本的《和平宪法》也是在美国的帮助下通过的。虽然后来发生了冷战,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付苏联,停止了把日本推向民主化的过程,扶植右派去了;但换个角度说,当时美国扶植谁,谁就兴旺,这也是事实。一个霸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逆我者亡当然是不好的,但顺我者昌,你要是做我的朋友,我能使你昌盛,美国确实曾经做到这点,战后前期她的盟国都发达了。苏联就做不到这点,在争霸过程中,跟着苏联走的国家全都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美国所谓的领导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现在有另一个说法,我也经常跟美国人讲的,就是她越来越变成”恶性领导”,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以牺牲别的国家利益为代价,而且越来越倾向于用军事手段来推行她的意识和实现她的利益。使用军事手段常常会发生恶性后果——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军事手段都不能用,比如说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大家都特别希望美国出兵,美国却一直按捺不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用武力来强迫别人接受她的某种模式,往往起到的是恶性领导的作用,结果可以说是树敌越来越多。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我认为这是趋势。还有就是国内,原来是和平发展的经济,可是现在产生了军工集团,这是艾森豪威尔在下台之前提出来的警告,他已经感觉到那个时候的美国政治有个利益集团在,就是军事工业。这个利益集团不太顾及美国的整体利益,更加不会顾及世界和平的利益,它需要战争,需要出口军火,这个军工集团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壮大,所以美国必须要找个地方用它的武器,必须要卖武器给其他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商,而其作用却是促进了恶性领导,在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失去进步意义。
       第二个坎就是虚拟经济的问题。金融危机在美国历史上绝对不是新鲜事,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前,华尔街就产生过危机。在立国的两百年里大大小小不下七八次。经济危机并不可怕,也不致命,甚至有时候还有好处,就是有人讲的”创造性的破坏”。一般规律是这样的:有了新的产业大家都去投资,股票就被抬上来,上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泡沫,产生危机;下一轮复苏的时候,就是因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所以,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联系,产生一轮一轮、螺旋上升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华尔街的老板玩自己的游戏——”炒”,忽悠老百姓,生产各种所谓的创新衍生品。因此,要怎样解决、如何复苏,这是一个大问题。要等到下一轮新的产业出来,美国才能真正地复苏,否则只是在股市金融里玩来玩去,今天上升明天下降,然后靠政府扶植一下,这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那么下一轮的实体经济是什么?我猜是新能源这方面,因为美国已经有了技术准备,现在就要看能不能转化为新的产业,而且这个产业必须能增加就业率。现在有些新产业不能增加就业率,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美国正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坎。
       第三个坎就是全球化的问题,这和我们中国有很大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是自由流动的,自然会流向成本低的地方,而美国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所以就找劳动力便宜的地方投资,其中很大的市场是在中国,而且环境成本也低,因为中国很少管环境问题。总之因为成本低,美国赚了一大笔钱。以前不得不在本国投资时,美国人一罢工,就产生威胁,现在去外国投资了,美国劳动人民就丧失了谈判权。谈判权是美国劳动人民经过一百年的斗争,所取得的和老板谈判的权利。所以实际上,最近这几年美国在全球化中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分配极不平均,钱到不了美国一般工薪阶层、劳动人民的口袋里,而是肥了那些大老板,一般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改善,两极分化严重。从这个角度讲,美国的劳动人民最恨中国人,而资本家最爱中国人,这是肯定的。
       但是全球化的趋势不能停止,所以现在美国必须解决劳资问题,过去旧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美国工人有罢工、游行等权利,但是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大大降低。之前产生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失业的底层人民在发泄这种对华尔街老板占尽利益的不满。这个正是我所说的,代议制的民主框架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群众直接参与来施加压力。这本来就是美国的一项民主制度,并不是媒体宣传的”美国人民要革命”。在美国人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相对欧洲人而言,美国人上街游行次数还算是少的,因为美国人比较相信他们的代议制,只是现在那些国会里面的议员代表不了他们的利益了,所以觉得必须上街提出自己的诉求。可惜的是这个群众运动声势不够大,而且现在还在退下去,因为天气太冷了,在卫生等各方面也确实妨碍了其他市民的生活,因此纽约市警察要求他们停止游行。这轮运动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精英没有参加,也没有获得上层的同情。这和六十年代不一样,六十年代主要是精英都参加了,对政府的压力非常大。这次的斗争没有取得更大的成果,所以美国将来会怎样过这个坎,还得看。
       现在还有个难处就是政府的赤字太大,这种情况下,政府斡旋的余地就小了。比如说,在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政府的干预,办很多工程来吸收失业的人,政府在应对危机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没有赤字。可是现在美国负债太多了,政府想做点事情还是得要钱,这个钱的来源就是加税。他们现在在争论的就是加谁的税,以奥巴马为首的民主党要加富人的税,共和党坚决不让,他们的理论是,如果加富人的税,投资意愿会更小,失业率就会更大,这就是他们面临的矛盾。我觉得目前就看美国她怎样过这个坎吧。
       中国也在过坎,只不过这个坎和美国的不一样,因为发展的阶段不一样。美国和欧洲现在面临的是后现代、后工业化的问题,前面的问题已经过了,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人类共同要进入的新阶段。但是中国现在是处于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的过程,所以中国的坎是在另外一个发展阶段要过的。中国走现代化的道路已经有一百多年,最近的一个转折点,当然就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转得比较好,这三十年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大发展,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不可抹杀的。但是现在又面临着新的坎,关于这个我也先提三点,当然实际上并不止这些。
       第一个是,现在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这个好像很多人都讲过。我们经济发展的代价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人权、低工资、低福利,这种模式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和两极分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前三十年我们经济这么快速地发展,一方面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生产,依赖的是外国购买力;另一方面在我们GDP的含量里,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而不是高科技发展后的新产业。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但这种模式从经济上就是难以维系的。我们的GDP每年以百分之七八的速度增加,这种情况不可持续,也不可取;其实用不着这么快地增加GDP,而且现在GDP的结构是非常不健康的。
       第二个问题是腐败。当然腐败在什么国家都有,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我们的腐败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带有弥漫性,在所有的领域,社会各个角落几乎都有。别的国家的腐败大多是在商场和官场的腐败,学术界不腐败,新闻界不腐败,很多方面并没有严重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举出有个别学术腐败的例子,但这种个别现象和从量变到质变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不能把这个人生过病和那个人患癌症相提并论。中国腐败还有一个严重之处,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遏制腐败的机制,现有的制度和法律都不足以遏制腐败,只能看着它疯狂地蔓延和增长,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坎。结果就是,不但使得我们的经济成就被腐蚀掉,而且还使得全民的精神和道德都被腐蚀掉。
       第三个坎也是全球化的问题。就全中国而言,中国是全球化很大的受益者。在加入WTO之后,收到很大的益处,很多时候我们不太意识得到这点,如果没有全球化,我们不会这么快发展,别人会卡我们。全球化过程中,大家互相依赖,有了一定的国际规则,而我们确实是很大的受益者。和美国的相似之处是,全球化的收益在中国的分配也非常不平均,绝大部分的收益进入了钱柜和暴发户的口袋,只有极小的一部分、一小块蛋糕屑分给了广大的劳动者。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物质实在太贫乏,老百姓太穷了,所以即便是这一小块,广大的劳动者还是得利的。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一方面是贫富悬殊扩大,另一方面,底层老百姓,甚至工薪阶层的大多数人还是得利者,这点和美国不一样。所以到前几年为止,回头来看,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是满意的,都提高了些,甚至有的人还提高了不少,慢慢地在形成一个中间阶层。但还没真正形成就已经发生了问题,今后不可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首先是分配太不公平,其次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互相牵连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腐败。无论有多少财富,一腐败就全没了,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资源。面对这个坎就是面对很多不公,面对很多怨气和不满情绪。面对这种情绪,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它压制下去,不让它表达出来,结果却是越压越厉害;另一种做法是找到不满的根源,想办法进行必要的、向着公平正义民主方向的改革,渐渐地消除我上面说到的三点问题的根源,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至少得向着缓解的方向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进行体制改革,这已到了避无可避的地步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命运就取决于此。
       双方各自的坎会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呢?先说美国,如果美国是处于自己比较顺当的局面,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那种富裕繁荣、经济力量比较强、有自信的情况,那么她可以做些我称之为良性领导的事情,比如援助欠发达国家、发挥民主制度的榜样作用,用她的软实力在全世界发挥积极的影响。但如果美国过不了这个坎、越来越困难的话,第一想做的就是把困难转嫁给别的国家,从经济上转嫁就是保护主义上升,并且是选择性的,有针对性地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导致和中国产生贸易战,现在正有这个苗头。中国当然也会采取手段来对付,只是手段比美国少,但这样下去就会两败俱伤。另外,在政治上,她不好好解决自己内部的阶级矛盾,却把中国当做替罪羊。比如这次美国的失业问题,底层老百姓不满意华尔街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不是像前几次那样,和劳工组织谈判、让步妥协,通过国会作出些有利于劳工的立法,反而是怪罪在中国身上,说是中国人抢走了就业机会,倒过来就刺激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人本来就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其实说民族主义不是太确切,因为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我管它叫”国族主义”,也就是国家主义——本来这种情绪就很强烈,美国再把中国作为替罪羊,进一步刺激,互相之间就形成恶性循环,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恶化。
       还有,美国现在的困难还暴露了其民主制度的一种缺陷,就是在两党斗争中,大家都只顾自己狭隘的党派利益,不顾美国大局利益。现在奥巴马想提出的任何政策都通不过,因为共和党不管政策好不好,都先反对再说,目的就是把他拉下台。党派斗争高于全民利益,这就是美国民主制的缺陷,也是群众占领华尔街的原因之一。而现在正是中国需要民主改革的时候,这种缺陷成为反民主改革的借口,对中国民主改革的舆论很是不利。我不认为这种借口是合理的,不管美国的民主制有什么缺陷,总不会没有专制制度好吧!中国该怎么改革还是怎么改革,美国就是垮台了,中国也是需要改革的,不能因为美国出了问题,中国就不能改革了,这是两回事。现在两国互相都有情绪,假如美国国内困难多了,转嫁到国外去,对中国是最方便的说法,就是境外敌对势力,什么事情都是境外敌对势力干的。美国如果再对中国施加点压力的话,反对改革者就更加有了借口,会说再要求民主自由就是和境外敌对势力合二为一,等等。比如说中国该不该让人民币升值?应该升多少,升多快?升值对中国有好处还是坏处?有哪些好处?这些本来是应该冷静研究的,可是美国这么一来,凡是主张人民币升值,或者升得快一点的专家都被称为汉奸了。就是因为”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应该拥护,美国人叫你升值你就不能升值”这样的一种思维逻辑,导致自己的改革不能成功,那才是被别人摆布了。所以各自的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两国今后的关系,如果两国都改好了,就会走向一个比较顺当的道路,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同时两国比较好的关系也有利于各自的改革走得好。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这是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观点。

Tuesday, July 23, 2019

关于美国财富的六大事实

(财新网-智堡研究所,201973日) 
         作者Isabel V. Sawhill,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从事学会旗下儿童与家庭中心 (Center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 与“中产阶级未来”倡议 (Future of the Middle Class Initiative) 相关工作;Christopher Pulliam,儿童与家庭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于2019625日首发于布鲁金斯学会博客Up Front
正文
         本周三晚(译者注:美国东部时间626日晚),2020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辩论会即将拉开帷幕,届时10名候选人的角逐将受到全国关注。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 作为党内提名的主要竞争者之一,也将登台。她提议对最富有的美国人征收财富税,在美国引发了关于财富不平等的激烈辩论。她的提议将对净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征收2%的税,对净值10亿美元以上的家庭征收3%的税。
         在民主党候选人就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最佳办法展开辩论之际,以下是有关美国财富你该知道的六件事。
             1. 美国家庭拥有大量财富
         2018年,美国家庭拥有超过98万亿美元的财富。财富(或净值)的定义为总资产减去总负债。资产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包括房屋、退休金和储蓄账户。负债(或债务)是相反的概念——比如住房抵押贷款,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
         2018年,美国家庭拥有超过113万亿美元的资产。作为对比,这是美国经济在一年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五倍多。如果该数字在美国3.29亿人口中平均分配,那么人均资产将超过343,000美元。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这就是超过一百万美元的资产。
        几乎四分之三的家庭总资产是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的,即股票和共同基金、退休账户和私人企业。房地产占非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
        美国家庭资产的构成 (2018)(图:金融资产约占四分之一)
2. 但家庭也承担了大量债务,且主要集中在住房上
         2018年,美国家庭还持有大量债务——超过15万亿美元。不足为奇的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债务是美国人的住房按揭贷款。
         美国家庭债务的构成 (2018)(图:房贷债务接近四分之三)
         学生债务在家庭债务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美国家庭持有近1.6万亿美元的学生贷款,自2006年以来增长了150%。千禧世代实际上是“学生债务世代”。与X世代相比,他们背负了更高金额的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也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更高的学费、盈利性学校的扩招以及疲软的劳动力市场。
         3. 贫富差距很大,而且还在加剧
         财富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地由收入分布最高的家庭所拥有。2016年,收入分布前20%人群拥有77%的家庭财富,是中产阶级的三倍多;中产阶级通常指的是收入分布中间60%的人群。
        20%人群拥有远多于中产阶级的财富 (2016)(图:拥有约四分之三)
        事实上,仅最富有的1%人群就比中产阶级拥有更多的财富2016年,他们拥有29%的家庭财富,超过25万亿美元,而中产阶级只拥有18万亿美元。
         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2010年以前,中产阶级拥有比前1%人群更多的财富。自1995年以来,中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份额稳步下降,而前1%人群所拥有的财富份额稳步上升。
        中产阶级拥有的财富比前1%人群更少 (1995-2016)(图:中产阶级约占20%,顶层1%约占30%
       4. 从大衰退中恢复过来的只有前20%人群
        虽然中产阶级的净值自1995年以来温和增长了7%,但还未恢复到2007年的峰值水平。这种不温不火的复苏是由2007年以来住房拥有率和股市参与度的下降推动的——如果你不持有资产,你就无法从资产价格的复苏中获益。
        相比之下,自1995年以来,富人的经济增长强劲,并已完全从大衰退中恢复过来。自1995年以来,前80-99百分位人群的净值中位数增长了149%。对于前1%人群来说,他们的财富已经从一个高得多的基数高歌猛进了187%,与下图中后99%人群的财富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净值中位数:中产阶级(深蓝)、前80-99百分位人群(浅蓝)、前1%人群(橙色)
5. 美国人的流动性还有改善空间
         在评估家庭财务状况时,流动性(即可被轻松转换为现金的资产数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例如,存入储蓄账户的钱是流动的,因此在家庭需要支付紧急开支时,这部分资产是随时可以被动用的。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RB) 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61%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将用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支付400美元的假定开支,这是自2013年首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些新闻媒体将该统计数字错误地报道为说,将近40%的美国人负担不起400美元的开支。一些政客也在使用了类似的说法。
         正如Michael Strain等人指出的那样,近40%的美国人无力支付400美元的紧急开支是不正确的。61%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将用现金或等价物支付400美元的紧急开支,而只有12%的人表示,他们目前无法支付这笔开支。剩下的27%的人表示,他们将通过以下方式来支付这笔费用,比如用信用卡支付并分期还清,从朋友或家人那里借钱,变卖一些东西,或者申请贷款。当然,这些是不是紧急开支的最佳支付方式还有待商榷。
         虽然40%的美国人无力支付400美元开支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美国人处理诸如失业、购买房产、汽车维修或突发疾病的能力令人担忧。事实上,另一项研究发现,10个美国人当中就有6人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支付三个月的开销。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项目当然会有所帮助,但其他生活事件,如孩子的出生、一场导致工作中断的重疾、再就业所需的上岗培训或迁居异地,目前不受到当前系统的保障;这套系统最早颁布于1930年代,并未顺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或女性就业的急剧上升做出更新。
         6. 代际财富不平等也很重要
         虽然财富不平等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按年龄划分的财富积累也存在重要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年龄的财富不平等有所加剧。1989年至2016年,户主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家庭净值中位数增长了68%。在同一时期,户主年龄在35岁或以下的家庭净值中位数下降了25%
         基于年龄的财富不平等有所加剧
         在考虑代际财富不平等时,还需要考虑另外两个问题。首先,在此期间,年轻家庭承担的教育贷款的平均价值增加了7倍。但是,通过继续教育积累的人力资本不计入资产。换句话说,原则上,高等教育的回报也应该计算在职业生涯中通过更高薪资得到的回报当中。尽管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报仍然是积极的,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完成大学学业,就读的学校类型、专业和家庭背景。
         此外,这些衡量净资产的指标没有体现政府福利的价值。预计未来10年实际联邦支出的增长将集中在有利于老年家庭的领域,比如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与此同时,用于年轻家庭的支出,如对儿童的投资,在联邦预算中的占比预计将出现下降。这两种趋势,再加上净利息支出的预期大幅增长,意味着年轻家庭的财富不仅会更少,还要为债务融资的联邦开支买单,而这些开支的受益者主要是前几代人。
          一小部分顶级财富可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广泛减税或婴儿债券
         在通常的收入分布中,1%人群拥有超过25万亿美元的财富,超过了后80%人群的财富。这超过了2018年美国经济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总和。
        只消动用前1%人群财富的一个百分点(这一数字已经高达每年2500亿美元;10年就是2.5万亿美元),就可以解决美国一些最紧迫的问题。
         例如,它可以大幅改善基础设施,这是一项惠及所有人的公共产品,并将提振生产力。201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给美国基础设施的评级为D+。为了将这一评级提高到B级,美国需要在未来10年内再投资2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个例子是如何利用富人的财富推行广泛的减税措施。这2.5万亿美元在未来10年平均分配,将使每个美国家庭在未来10年每年享有约1400美元的税收减免。
          另一个选择是直接投资于儿童。2017年有近400万婴儿出生。在未来10年里,假设生育数量不变,我们用2.5万亿美元可以每年为每一个出生的婴儿提供9600美元。
         这些只是说明性的例子,粗略地估计了可以采取的行动。我们认识到财富税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行政困难、可能出现的违宪问题,以及维持储蓄和投资激励的重要性。我们也理解财产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回报率税 (tax on rates of return)。例如,2%的财富税实际上是对5%的回报率征收40%的税。换句话说,如果一项投资在一年内增长5%2%的财富税将占到其增长的40%
         参议员沃伦了解富人有多少财富,以及他们作为税收来源的潜力。她的财产税——对净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征收2%的税,对净值10亿美元以上的家庭征收3%的税——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Emmanuel SaezGabriel Zucman估计,沃伦的财富税将在2019年筹得2,210亿美元,在未来10年累计达到2.75万亿美元。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萨默斯 (Lawrence Summers)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Natasha Sarin对这一估计提出了批评。按照他们最乐观的估计,沃伦第一年的财富税收只有750亿美元,大约是SaezZucman估计的35%。萨默斯和Sarin认为,财富税将面临类似于当前针对遗产税的避税手段,而SaezZucman则假定避税率为15%
         尽管如此,仍有大量财富可供利用,以满足国家的各种需求。此外,对富人增税已是一种广受认可的增税方式,从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 到雷•达里奥 (Ray Dalio),许多富人已经认识到改革在维系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上的重要性。
         美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它正在变成一个由极少数公民拥有大部分财富的国家,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和广大的中产阶级都无法从中受益。本文总结了六大事实,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集体财富,谁拥有它,以及如何利用它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译者:张一苇
   来源:Sawhill, Isabel V., Pulliam, Christopher, Six facts about w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Brookings - Blog - Up Front, Jun. 25th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