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1, 2019

灏泽先生:新阶级论: 寒门难贵 豪门难败

(鹰盲, 2019-02-15
         前言:你知道人间最绝望的景象是什么吗?
         那就是一群三四线城市的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和国际私立学校子弟们同台竞技的场面。 
         他们的表情上,绝望中透露着无奈、自卑中透露着暗淡。
         这些家长终于深入骨髓的领悟到,自己的孩子除非今生有贵人抑或奇遇,否则绝对绝对不可能出头了。
         你知道人间最舒坦的景象是什么吗?
         那就是一群私立学校的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和三四线公办学校子弟们同台竞技的场面。 
         他们的表情上,骄傲中透露着嘲弄、自信中透露着漠视。
         这些家长此时此刻在想,年底了,自己的几个项目怎么推进,以及自己的位置怎么高升。
         什么? 你说我的孩子碾压了别人有何感想? 有什么好想的,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嘛,呵呵。。。倒是那个学生的妈妈长得不错。
         同样的场面,不同的感受,
         差异纯粹取决于你的屁股坐在何处。
         我的这番话,
         亲爱的读者您完全可以持保留意见
         但只要你找个机会
         对比下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学生
         你就会发现一个让人心寒到底的事实
         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们
         彼此之间的差距可比两地的房价大多了
         而这些差距已越来越不可能通过努力弥补
         阶级的差异
         远比一切让人绝望
正文:
         这一切,是灏泽于元旦时期应母校邀请,回校参加的“名校联谊会”上所看到的真实场面,联谊会举办的地点设于某华东著名私立院校。
         首先要肯定,这次联谊会的举办初衷是好的,旨在让内地的学生们更好的促进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且不少著名教育大省都派出了省代表小队来参加。
         但是,既然有交流和沟通,那各式各样的小比赛也是层出不穷,其中各类体育项目还有比如辩论、主持、口语、演讲等交流赛也在各个年级和科目中展开。
         而这些交流赛的比分所体现出来的结果,让人感到无比压抑,就连与灏泽同行的侄女在看完当天的一次英文演讲赛后都在车上唏嘘“叔,我命真好,幸亏家庭出生不算太差。” 对了,我侄女年龄个位数。
         我太明白她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了,全因为当天的那场英文演讲分组赛。
         当天代表某三线城市名牌公立学校出战的,是他们学校的英文尖子,据说连续几次英文模拟考都是省里排得上号,小伙子还未上场前英气逼人,为了演讲赛特意买的西装虽然袖长明显过了头,但是上场前被爸爸认真的折了进去,倒也显得非常挺括。
         代表私立院校出战的,则是一名据说“口语还不错”的女生,姑娘家还未上场前还在和自己的外籍老师谈笑,她的校服则剪裁良好,若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校服合身的很低调。
         比赛的题目是,我只记得小姑娘上台后开头的第一句话是:
         “Thank God, I went through this topic on MUN , lucky me, so this is gonna be easy.” 
         译:“谢天谢地,我之前在模拟联合国上就走过这个题目,姐稳了”。
         言罢,下面的私立学校家长和学生们都配合的轻笑,这种美式演讲里标准的诙谐梗开头永远效果喜人。 至于姑娘的语腔语调就更不用说,这些孩子普遍的特征就是英语说得比自己的方言要好。
         之后的赛程灏泽已经记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上场前还信心满满的公立学校小男生上台后连续三次卡了镗,随后在众人“温暖”的眼神下被黯然的送离了讲台。
         可我很同情这个男生,因为当那个女生开口说出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音节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输定了,随后还要在无力回天的重压下,硬撑着说完自己的演讲。
         真正可怕的是,那个女生非但没有丝毫得胜后的骄纵,反而在男生还未返席落座时上前牵住了那个男生的手并一同高高举起,示意众人“赛事不重输赢 旨在交流,能上台的都是赢家。”
         如此气度下,自然博得了一个满堂彩,只不过在大家都鼓掌称赞的时候,我特意观察了一下男生的父亲,那表情 一言难尽。
         唉,姑娘
         你真是好样的
         你温良恭俭让
         你亦颇有大将之风
         只不过
         你这是在杀人
         更是在诛心啊
         也因此,灏泽希望这篇文章能从各个角度,来对目前已经逐渐拉开距离的寒门和豪门进行一个分析,和你共同讨论一下,这些差距为何而存在。
         也希望能替作为未来豪门的你,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出出主意。
         当然,很多观点和用词,都是仅代表灏泽个人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望亲爱的读者您无比多多包涵,多多指点和批评。
关于教育
         较早一批关注灏泽的读者们,都应该记得灏泽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致落考生和父母:考砸了就复读,别想第二条路
         这篇文章虽然文笔粗陋 立意也不够深远,可是字字都是灏泽的肺腑之言,而整篇文章总结起来无非浓缩成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如果你是中低阶层的家庭,你今生翻身的最佳途径就是高考,无他。”
         是啊,如果你是中低阶层的家族。
         并不是我说高考这个模式不好,相反,灏泽觉得这是目前的教育资源和实际情况下最佳且最优化的教育模式了,它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不错的文化和知识储备,并且让寒门子弟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上和准精英子弟们一教高下。
         所以那篇文章的浓缩出来的第二句话就是,“等你正式步入社会后才会发现,高考是你这一生所能参加的最最公平的比试。”
         只不过,这两句话都是针对中低阶层的家庭说的,对于但凡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家庭,承认“如果你是精英阶层,那你千万别让你孩子去高考,尽早接受K12教育为之后留学海外做铺垫才是唯一的正途。”
         没办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话语越真 往往伤人也就越深,有时候灏泽也始终感到很纠结,因为我历来喜欢说真话和实在话,至少是我自以为的真话和实在话。
         那为什么灏泽对于两个阶层所给出的建议会截然不同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反思一个很深刻的现象:
         那就是你会发现欧美系教育下出来的孩子,他们往往有着远比中式公立院校教出来的孩子有着更好的社交能力;三观成熟度;还有理性思维能力。
         而我们中式公立院校教育出来的孩子,尽管确实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始终有着一种难以洗去的青涩感,尤其在小男生身上普遍有着微妙的窝囊和阴柔气,少了那份犹如小豹子一般的生猛和捣蛋劲。
         在这一方面,灏泽个人的解析如下:
         1 中式公立过分缺乏体育课。
         2 中式公立过分限制人的社交培养。
         3 中式公立过分遏制人的爱好发展。
         1 中式公立过分缺乏体育课。
         你有没有发现?那就是我们中国的体育强势项目,基本都是人数较少的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体操、跳水等等,一般出战只要一两个人就能搞定。
         相反是人数越多的项目我们就越糟糕,典型的比如足球、篮球等等,而且不论花多大的劲下去,就是不见好转。
         简单来讲,一个中国人是条龙 一群中国人是条虫的劣根性就好像从来没有改进过。
         其实说到底答案很简单,那就我们中国人从小学开始的整体教育就是极度缺乏”体育“这一科目的。
         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们眼中,他们总觉得体育重在一个体字,而忽视了那个根本性的育字。
         殊不知,体育课的存在,其实是塑造一个人心性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赛场上挥洒的青春和汗水能够得到太多太多你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人性精粹了。
         因为只有在赛场上,孩子才会最快的明白:
         原来自己在一个团队中的价值和意义是浮动的;
         原来自己的能力是有长处和短板的;
         原来每个人所承担和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尽相同的;
         原来胜利和失败是常有的;
         原来持续反思和总结才是变强变成功的核心要素。
         你看,
         人性中几乎不可能通过言传得来的知识,
         身教的效果却无比直接和震撼。
         但是这些知识你放到课堂上去教育呢?一点用都没有,一句空落落的话而已,别说孩子根本不可能听进去了,就是做家长的你又能听进去多少?
         但问题是人家欧美式教育下频繁且高强度的体育课早就已经让孩子深刻掌握了这一切,而且越是精英的院校在体育方面的培养抓的越是紧。
         很多中国人以为藤校还有MIT是出学术大牛的地方,其实你稍微有一点了解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欧美英才只要叫得出名的,普遍都有着不错的青年体育背景。
         就如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真正的上流社会绅士绝对不是阴柔的抱着一个暖手炉高谈阔论的口舌之徒。
         真正的男人应该是穿上正装能征服商场,脱下正装能在赛场上痛宰敌队的纯爷们。
         这么说虽然颇有直男之嫌,但是又有几个人敢说后者的魅力不大?
2 中式公立过分限制人的社交培养。
         社交其实是一门技巧,但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总结和磨练的手艺,大家都会发现,越是底层的孩子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越是糟糕,而越是精英阶层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越是卓越,其实讲到底就是彼此双方在”社交“这件事上存在巨大的熟练度之差。
         譬如一个中式公立培养的孩子,他的青春期社交圈至多不会超过250个人左右,为什么?
         因为按照一个较大的班级来说,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班级规模再大也不过50人,这就是150人,而到了大学因为选课等因素,交际面会扩大,但是也为时已晚。
         因为同样年龄下的欧美系院校的孩子,人家是从初中就开始有选课这一传统的,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同学同读,结果就是这些孩子的社交面一下子扩大了三到四倍。
         外加欧美系课上海量的课间合作,中式公立则是充斥着硬性背诵,彼此的差距瞬间拉开。
         你想,一个孩子是时时刻刻的得以结交新朋友,虽然这个过程中既有开心也有伤心,时不时还伴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集矛盾,但关键是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借此得以成长。
         一个孩子则是整整20年只有这250号人可以供他选择交际,两者的社交强度瞬间宛如云泥之别。
         所以你现在能够明白,为什么中式公立的孩子普遍性格较外籍孩子内向得多了吧?
3 中式公立过分遏制人的爱好发展。
         中式公立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它不是为孕育精英而设计的,它是为批量生产人才而设计的。
   精英和人才差异在何处?
         精英是百里挑一
         人才是十占六七
         前者重在引领
         后者重在执行
         当然,应试教育并不是培养不出精英和天才,而是要想在这个模式下出头,难度实在太大,相反则是得到的助力实在是太小了,甚至于绝大多数时候反而还要承受来自“教育”本身的阻力。
         相反,精英制教育的优势却实在是太强大,那就是它的天然体系能够把孩子轻松的进行”自然分层“,也就是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确实有天生的天赋所在,那你就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这个天赋脱颖而出,你的弱项其实并不重要。
         这恰恰是精英阶层和中低阶层的根本思维差异之一。
         我相信你父母一定跟你说过,要你改正自己的缺点要学会取长补短,嗯 然后你就成了一个什么都拿不出手的庸才,和他们一样。
         可是精英阶层的父母只会保证孩子的优势强项能够得到充分培养即可,因为弱项人人都有,但没人是靠补足弱点成功的,英才全是靠某一方面出类拔萃才的成功的啊。
         这就是为何我国父母在看到孩子有比如体育天赋还有艺术天赋或者其他天赋时,还是会极端的要求他要花精力去抓紧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这就叫耽误自己 毁人不倦。
         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拿大学入取标准来说,同是一线院校的北大、清华、武大、复旦等,你被录取的唯一标准是你的高考成绩,犹如拼刺刀一般,必须在数万人里拔得头筹你才能得以成功,至多给你分个文理科。
         但是你如果想入取藤校或者别的顶尖北美学府,你的SAT成绩是在你无法拿出某一方面的”杰出成就“时,和其他次等精英拼刺刀用的背书,它有用,只不过你只要愿意发挥出自己的天赋,你能顺着自己天赋拿出更有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比如你在某一领域有特别好的成就,你依然可以凭此进入顶级学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橄榄球选拔“”田径选拔“还有”科技节选拔“等等。
         更让人值得玩味的是,所有欧美顶级学府还有一个”推荐人“制度,即要是你能够得到某重要权贵、商界巨子、社会名流的推荐,则学府也愿意为你网开一面招你入内。
         怎么样,觉得这不公平么? 恰恰相反,这简直太公平了,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或许成绩不太突出的孩子借着家族背景踏入名校,但这些顶级资本主义院校更明白,成绩有个屁用,人家背后家里的资源远比高考750分满分值钱且有前景的多了。
         这正是欧美精英制教育的可怕之处,
         只要你有才华、有天赋、有背景、有财力,
         院校就一定会为你提供舞台。
         因为你是真精英,而不是应试精英。
         说到底,公立高考公平么?公平,对中低层公平,特别公平,你们只要读烂这些课本就有了和准精英阶层拼的实力,因为它把教育的上限给限制死了。
         所以灏泽看到很多新闻里,某些一看就是中低层家庭的家长叫嚣要自己的孩子也接受精英教育时,我都深刻赞成”自己无知一辈子,将来必定坑孩子“这句土话, 因为精英教育拼的就不是孩子了,是家长和家庭,他们哪来的自信能和其他人比?
         所以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灏泽对于两个阶层所给出的建议会截然不同呢?“
         标准答案:
         人这一生有两套功夫,其中外功是你的专业能力,这一套功夫取决于你的天赋和适当的培养,这一点欧美系院校的精英教育能帮到你走的更高。
         其中内功是你的社会软实力,这些实力,欧美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照样比中式公立强得多:领导力、团队性、社交性、思维成熟度、专业爱好度,不一而足。
         说句丧气话,中式公立的孩子,这一辈子有几次机会上台去做演讲和辩论的?
         中式公立教育出来的孩子则至多在“灭题”能力上较强,但是这种能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一毛钱意义都没有的。它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应付那一场考试,高考一过,十年寒窗换了一张文凭,留下的就是什么都没学到的青春。
         所以,现在还在奋斗的你,应该知道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选择那一条路了吧?
         再说说为何国内的顶级学府比如清华、北大、复旦、武大、浙大在国际上名声和排名一直上不去?
         因为他们的高等院校从事的是教育,教的是知识,育的是兴趣,两者融为一体,方能出英才。
         而我们的高等院校从事的是培训,培训两字我就不拆读了,你懂就好。
         总结: 为何灏泽会花大篇幅在《 关于教育 》这一章节上?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阶级差异的最大体现早年就在教育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了,根本用不了步入社会才看出差别。只有把这一章写透了,后续的章节才能跟上。
         那为什么很多父母会觉得家境的差距是在步入社会后才拉开的呢?以及他们为什么会疯了一样给孩子加各种各样的补习课呢?
         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真正哪怕一次的踏入精英私立学院,只要他们踏入一次,就会知道原来自己往日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逼着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是多么的可笑了。
         就像这次我和母校的校长聊到底层教育时,校长聊到教育时冷笑得非常客气,但说出来的话一针见血”你觉得那些自己事业都没成功的父母,能在教养孩子这件事儿上拥有多高的高度?有这功夫还不如去拿个外籍呢。“
         什么意思?请看看清华录取外籍人士的标准:
         翻译一下:
         1 高中毕业;
         2 18岁以上就行,18岁以下要有监护人;
         3 HSK中文考试,考试难度极高 要认好几百个汉字!所以还很贴心的给了你一年内的时间补习;
         唉,入清华真难。。。
关于财富
         阶级固化的本质不是上升通道的关闭
         而是精英阶层更会用钱来稳固自己了
         如果你身边有身家数千万还有身家数亿的朋友,你就会发现其实随着人的身价越高,他的社会地位就会越稳固。
         注意,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说他的事业就妥妥的大而不倒了,而是一般情况下能够轻易击垮普通家庭的财务危机,对于精英圈层而言可谓是连和风细雨都不算。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懂:
         我们总是说现代社会三大杀手,教育、医疗、投资,这之中教育已经聊过了,更何况教育的花费是有上限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年用个百来万顶天了,至于投资更不用说,能够做到如此规模的人,基本十有五六十涉及跟投资有关的领域,哪怕不涉及也有足够的人脉资源替他们代理此事。
         所以我们要讲医疗。
         好,假设你是一个年收入30万的普通人,你很骄傲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但是突然的一次家庭体检给你带来了噩耗,你的至亲患上了癌症,你该怎么办?
         那肯定是救,没问题,但是怎么救很有讲究,从入驻的医院到所选的对抗性药物,再到能不能通过送红包请到足够分量的主治医生,都是半分差距万量金的代价。
         可不论就医结果是什么,你的家庭财富基本都是被掏空大半,甚至于全空。
         但是你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某个家庭家庭也逢此变故,但是他们却花了远比你更少的钱取得了更好的医疗效果,甚至有可能他们就压根没出几分钱。
         原因何在?不是因为他们位高权重有人愿意义务劳动,而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高端的医疗保险 (放心,灏泽绝对不做广告)。
         你自己可以去看一下,如果你去购买一个年保费在小几万的医疗保险,你基本就能享受到100%全覆盖的高端医疗项目,甚至奔美赴港去台湾,享受顶级医疗资源。
         但是这种保险你可能会买么? 你不可能买,因为你一年收入就30万,家里四个老人一买就直接收入抹去一半了,于是你只能寄希望于医保,和老人们吉人自有天相,靠命顶过来。
         可是精英阶层能买啊,因为老人早晚要走,这笔花费早晚要出,提前买个保险就能取得极佳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一刷卡,你半年的工资没了。
         结果就是可能你和精英阶层都是花了300万,但你却要砸锅卖铁割肉卖股票挖存款掏借款,真金白银的拿出300万。
         精英阶层却实际只出了一百多万,而且是分期付款,剩余的费用全部由保险公司予以承担。
         所以,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和精英阶层的差别其实远远不止是收入和社会地位,更大的差别体现在海量的”隐形福利“上。
         同样就是买车,其实很多普通人没有意识到,买豪车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对于精英阶层却是一个无所谓甚至于必要的支出,原因何在? 进口豪车能抵税。
         本来今年公司就要交500万的税,我把这钱花在进口豪车上,岂不是一样的钱等于有了两项用途? 结果等于又把税交了,又多了一辆豪车装点门面。
         你要说的极端一点,甚至于可以理解为税务每年白送一辆豪车都没问题,因为这税务钱反正也要交。
         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其实也反映了本章节所想要描绘的精髓,即阶级固化的本质从来是精英阶级用于稳固自己阶级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就比如当一个精英阶级年收入在1000万时,他只要拿出其中的10%左右,就能轻松的把教育、医疗、还有其他生活开支都轻松搞定了,而且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可是你却连”抗风险俱乐部“的门票都买不起,这就是差距。
         至于很多人都在怨天尤人的抱怨,表示阶级固化的本质是上升通道关闭,灏泽只能说,但凡他的家庭或者朋友圈有一个像样的人和他好好聊聊,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幼稚。
         需知,任何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地方的阶级跨越都是需要极大的代价的并且承担极大的风险的。
         70年前你要想完成阶级跨越,
         你必须选对集体随后在一次次的战乱风波中幸存下来。
          60年前你要想完成阶级跨越,
          你必须站对队伍随后在一次次的涤荡起付中不被洗出。
           50年前你要想完成阶级跨越,
          你必须敢于拿脑袋换文件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40年前年前你要想完成阶级跨越,
          你必须敢于抗父母之命 抛弃分配的事业一往无前走向未知
          之后的30年前、20年前、10年前、乃至现在的此时此刻,要想完成阶级跨越皆莫不如是。
          明白人都懂,光要想稳步在体系内爬升,都是一条流血的仕途,
         更何况你要想出人头地?这升阶的楼梯每一寸都是带血剔骨的,哪一个爬上阶梯的人不是刚肠寸断 皮开肉绽? 人前不说罢了。
         只不过,灏泽作为过来人,还是想和你好好的坦诚一句话,那就是马云之前的那段话还真的没有错”这个时代最幸福的人,是一个月有三五万收入的中产阶级“。
         因为阶级越高,赌注越高 游戏难度越大 且一招不慎就真的是万劫不复,你看看这光是2018年,就走了多少昔日人杰?
         他们哪个在正当年时不是威震一方 名扬四海?哪个不是有通天力的? 但真的大祸临头,又有哪个能有回天术?你比他们强?
         因此,你要是想打破阶级一跃而升,可以。
         只是你得扪心自问一下,你够资格么?或者说,你的能耐胜得过一家中型民营企业的一二把手么?他们的人脉、他们的魄力、他们对所处行业的专业程度、他们的抗压能力,你就真的胜得过他们么?
         否则凭什么让你出头?
         灏泽之前有段时间在知乎上也时有发文,因为确实感觉知乎在某种程度上是目前相对比较”理性“的网络平台了,但是也一样能看到许多年轻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怨天尤人。
         送年轻人段句话:
         这个世道可别怨天尤人
         你没成功 就是你不行
         没别的理由
         别以为外功出众就能成才
         内功才是正经的底蕴
         可年轻人就爱犯这个错
         以为别人显山露水的
         就是自己所要做的全部
         哪知人家的道行怎么可能尽皆展露?
        这深藏的六十四手啊
         你一手都瞧不见
关于眼界
         中低阶层最大的希望
         就是子女能鲤鱼跃龙门
         他们哪懂
         其实自己是一群牛羊之徒
         希望培养出虎狼之辈?
         记得少年康熙早年登位时,最大的敌人是权臣鳌拜;
         带的他初有长成时,最大的敌人是三藩和朱三太子;
         待得他略有气象时,最大的敌人是台湾和葛尔丹;
         最后哪怕是到寿终正寝,都一生未停止四处平乱。
         但不论何时,他最大的老师却永远是老祖宗孝庄太后,这个历经三朝的草原女人无论是在正史亦或是小说中,都为自己后裔和康熙孙子贡献了几乎自己的一切,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数十年斗争中总结下来的智慧和那历经千难万险凝练出来的眼界。
         之所以能够传承的本质,在于孝庄本身就是精于帝王术和政治的女性英豪,再加上康熙本身底子好 是个帝王材料,双方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才能够交付给下一代。
         说到底,就是因为孝庄自己本身足够优秀,所以她才”教的动“。
         无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中低阶层家长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的思维模式很简单,即希望自己的孩子”一日为晚辈,终生需乖顺“。哪怕他们自己连点滴拿得出手的事业成就都没有。
         于是就会出现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比如成年男人已经三四十却依然妈宝,女孩子明明三十有余却把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而不顾自己个人感受,更重要的是,在事业和个人发展上也被父母以各种原由给牵住住。
         这种事儿你也不能怪那些为人子女的,因为他们出生的第一天就时刻笼罩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备受庸人父母的教诲,他们自然不可能会有杰出的独立思维了,所以寒门反而容易出败子,这才是真相。
         至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是无稽之谈,那是被逼无奈,说明孩子的精力只能过早的投入到无意义的世俗生活中。
         但是精英阶层却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太多太多的软性技能能够传承给下一代了。
         灏泽的一位好友,作为较早赴英留学的数学系英才,在回国后于某外资投行担任要职,同时在自己正职外也拥有不少体外项目在运作。
         按理说,这样的以为父亲应该是极为忙碌的,至少比许多普通上班族父亲要忙碌的多,但是去年他的儿子回国在和他商议报考大学之事时,他却展示了惊人的教育能力和引导能力。
         有幸当天灏泽也在饭局,我来分享几个他所说的几个段落吧:
         ”你倒是和我一样也喜欢理科类的,只是我个人的建议仅仅作为参考,决定还要你自己做。
         首先呢,我个人是希望你把你的本科放到美国去读,不是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学府不够好,而是NYU和宾大的理科实习资源还有总体名声比较硬,回了国也吃得开。

         帝国理工虽然也很好,只是它的校友圈好像对华人不太友好,当然我也是道听途说,你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再其次,现在国内外资投行的风头在逐渐过气,所以你更需要一个好的朋友圈以便回国发展,最近国开行的那一批孩子基本都是去NYU或者宾大,这对你都有帮助。

         回头你自己决定好了跟我说一下,如果你去NYU或者宾大,我要找不同的人帮你写推荐信,这样对症下药效果会比较好。“
         看到了么?句句直指孩子的择校问题要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了对孩子的引导,最后还点明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资源。
         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个家族越是成功就越是英才辈出,因为人家的家长有太多的软实力是能直接嫁接给下一代的了。
         这就好像双职工家庭的父母最多只能教给孩子起码的社交礼仪,然后再给出一些”自以为聪明“的生活意见,最后再给一句”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作为收尾。
         他们却殊不知自己走过的尽是弯路,所以教给孩子后也很难走出正道。
         不问别的,就问很多所谓的中低层虎妈虎爸,你们知道该怎么用适当的措辞写一份专业的自荐信么? 你们又知道该如何依据大学动排名推测出每个院校的校友圈以后对孩子的助力有多大么?
         他们99%的人是不知道的,可精英阶层不一样,一个人在什么年龄段该做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某些人生关键节点上该怎么选择,该如何取舍,他们自己心里门清,因为成功过 所以知道如何再一次复制成功。
         中低阶层的原罪
         就是无知 且拒绝学习知识
         反而特别依赖自己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
         这种无知的恶果就是让他们陷入了
         永世不可跳出的阶层瓶颈
关于人脉和资源
         中低阶层以为人脉是一根线
         一定要干干净净
         直来直去
         你不欠我 我不负你
         精英阶层才会知道
         人脉是一锅粥
         要的偏偏就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胶似漆 难舍难离
          你发现没有,越是底层的人往往在交际时越把握不好尺度,这方面问题的形成我在第一章《关于教育》也说过了,但这里要稍微再聊的透一点。
          他们往往有两个极端,那就是要么自己硬骨头硬到底,会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一定要把人情理的干干净净,请别人帮忙就一定要即刻还礼。
          再要么就是把人际关系弄得一团糟,东求西抱,看到朋友或亲戚但凡小有成就就立刻贴的无比紧凑,一看别人弱势就弃之而去。
          这两种都是属于人际关系上的大忌讳,因为太干净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没法回拜,结果就是关系变成了生意。
         太油腻的人际关系会让人寝食难安,结果亲近就变成了疏离。
         灏泽看过曾经就看过一招很漂亮,那是某人要去和某位美利坚区委书记谈事儿,此君胆大妄为的直接拿着个手提箱,里面塞了满满的一百多万红彤彤的美金。(我确认我没打错字)
         在美利坚领导面前把钱直接亮了一个相表示要上贡,人资堂堂大美资本主义帝国的区委书记怎么可能收此贿赂,当然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但还是回请了一杯咖啡。
         出了办公室,某人和我说“这事儿是成了”。
         更漂亮的是,事成后,此君在上贡的数额里,扣除了二十万美金再给,并且直言“最近情况不方便,一定找机会凑齐。”
         高,实在是高
         另外,此君今年也上榜了
         恭喜
         所以你可知,平时周遭底层对于人脉的运用基本都是只浮于皮毛,而未曾抓住过精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底层的人会觉得公司或者大型机构里结党营私是坏事,并且会主观觉得这种行为会导致大型公司和大型机构出问题。
         也同样解释了,为啥去年新闻里,一位姑娘举报自己上司在工作中假公济私后,盛得一众底层的赞誉,支持她的所作所为,并表示这样的上司或者领导就要举报。
         嗯,确实这种人是应该举报,可是这个姑娘举报后,就注定一辈子在这个圈子里爬不上去了,没事儿,穷有穷开心嘛。
         可他们哪知道,一个机构里拉帮结派和结党营私的现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机构正式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这说明机构有着稳定的盈利能力以及成熟的官僚体系了,且恰恰是许多一把手和核心层所期待的现象。
         只是有的事儿不能点穿不能说穿,就像再漂亮的美人也要上厕所,再肥沃的农田也有虫害一样。
         所以精英阶层对于这些现象往往不如中低层般拥有那么强的反对情绪,因为不光光他们本身是既得利益者,反而他们更清楚,没有官僚体系 那就一定没有稳定,没有结党营私,那就一定没有奔着利益走的向心力。
         那你一定会问,说了这么多,人脉和阶层有什么关系呢?
         答: 越是阶层往上走,他一定会故意去欠很多人情,也会让很多人情刻意的被欠着。这道理就跟资产配置一样,很多事儿讲的是细水长流 哪怕这之中参杂着恩怨情仇。
         只有这样,自己在上升的时候,自己欠的最能派上用场。
         也只有这样,自己在滑坡的时候,欠自己的更能派上用场。
         但这些人脉关系发挥到极致,臻入化境的状态,却一定是在传承给下一代的时候,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能称某些要人为叔叔伯伯的时候。
         就像洪晃的张大小姐,别人去秘书处是说“拜访王领导”,那个小丫头片子是“我找王伯伯”。
结语:
         这篇文章,本来是只想写一下关于“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的,结果一下子没有收住手,把关于阶层分级的很多事儿都洋洋洒洒的谈了一边。
         但也因为是随兴所至,所以文章中多有纰漏,还望读者万请多多担待,多多批评。
         只是,这篇文章真的就那么负能量么?不尽然,因为灏泽坚信,每个人这一生,一定都有能够突破平衡打破阶级的机会和运气的,一定有的。
         就像每个城市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都分分钟钟有新贵涌现一般,这也是为何我每次给中产阶级看命格时,一定优先找贵人和贵运,它们太重要了。

郑也夫:执政关键词点评 — “代表论”

 ( CND, 2019 01 19 ) 
         2013107日陈小鲁在北京八中向母校老师和领导们公开道歉。第二天我接到中青报某记者的采访电话。此举值得称道,我又是当年八中的学生,便谈了二十分钟。几天后他来信说只打算用我的三段话,请我斧正。我补上了电话采访中我最重视的那段话“我对陈小鲁道歉话语中的一个敏感的反应是:你不要说代表全体同学。你能代表打人者吗?他授权你了?他为什么自己不道歉?代表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汇。希望有些反省意识的陈学长,能避开这个词汇。可惜该记者的文章发表时这段话仍被删掉。
    无奈之下,我写了一篇小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内有如下文字:陈小鲁道歉之事,好得很。我为什么还要挑剔,不是吹毛求疵吗?关键在于我不认为‘代表’问题是‘毛和疵’。微观地说,道义和忏悔都是个人的事情,心灵的活动。一个伤害过他人的人,要别人代表他道歉,我们对其用心很可以怀疑。而代替别人道歉则存在着:他授权于你了吗,你为什么要接受这种委托,被伤害人会因此宽恕个人吗。宏观地看,‘代表’是被执政党用滥了的词汇。这种政治文化已经极大地扭曲了我们的思想方法。”
    在世界近代政治史上是否有一些党派声称过自己的主张代表本民族的利益呢?有这个可能,比如台湾民主化之前的国民党。但是将“代表论”推上高峰的是中国共产党。20002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时,对“三个代表”做出阐述,他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东西,相比之下包括党派政治的上层建筑是滞后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照此,看清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已属不易,遑论代表其发展要求?“文化”从来都是比政治更为基础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对文化革新的制衡从来都是一个民族稳健前行的保证,一个政党为什么要在多个文化流派中站队呢?三个代表中最存疑的当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光环下,党的大小政策和行动都披上了代表人民利益的外衣,变得不容置疑。
    社会语言折射出民众心声。“代表论”出台后的十年间,“被”字成了抢手的百搭,与无数词汇勾连:被就业,被捐款,被自杀,被幸福,被小康,被增长,被自愿,被失踪,被开心,被代表,令人目不暇接。我在发表于 201043日《新京报》上的文章《“被”字声中听惊雷》中说:“这是近年新生词汇中最智慧者。它指向了三种专横。其一,粉饰政绩:被就业,被增长,被小康。其二,以言掩盖过失或违宪:被失踪,被自杀。其三,走向全方位的代理权:被幸福,被自愿,被开心,被满意,其抽象和万能之颠峰当然是‘被代表’。“被”的流行折射出弱势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毫不夸张地说,被之合声是权利意识领地的报春惊雷。
    在代表论遭到“被x”族群的广泛调侃之际,陈小鲁说出“代表”,令我惊异。一个红二代中名声极佳的人竟然和父辈一个声调。是他反思不到深层还是身份优越感作祟,颇耐寻味。于是有了敝人对他的批评。他的追随者们当即反驳,小鲁却没在公共平台上回应。他的思想水平高于其追随者,他醒悟“代表”说法不当,这从他日后的言论可以看出。“被”字的风行与八中群中关于“代表”的争论,说明权利意识上的觉醒与昏睡共存于中国社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只有在公民们不再消极地接受被代表,当权者才会明白代表的界限,收敛其无所不在的代表欲,约束行动中的“任意”。代表问题颇可深究。本文旨在捅破窗纸,抛砖引玉。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有两个问题。
    第一,可能性。这其实只是个逻辑问题,我们由表及里,先字面,后义理。
    “根本利益”,有点费解。“根本”的反义词是“表面”“次要”。一个政党不可能自称代表人民的表面利益或次要利益,因此说“代表人民的利益”似乎够了,前缀一个“根本”显得多余。但它不可能是不经意的措辞,必有其意义。我以为这说法暗示:人民有时只见表面和次要利益,唯党能洞悉他们的根本利益。在解释利益出现分歧时,“根本”两字将为握有解释权的一方带来便利。如果我的理解不对,请方家指教“根本”的意义所在。
    “最广大人民”亦有费解之处。为何不是“人民”,也不是“全体人民”。笔者的判断,说“全体人民就没有了腾挪的余地。若是跳出来一个似敝人这样的异类,提出这政策没有代表我的利益,便有你不属于最广大人民的帽子等着他。
    我们接着说义理。代表人民利益是可能的吗?要知道人民的利益在多数场合是不一致的。比如资方和劳方在利益上常常是冲突的。党过去说它代表工人阶级,这在逻辑上稍微干净一些。如果它代表的人民包括了资方,就乱套了,该如何代表冲突的双方呢?现实中常常是双方妥协在哪里,出路就在哪里,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案可言。政府的功能是协调利益矛盾的双方,说自己是调节者远比“代表”靠谱。何况实际谈判中两个群体各有自己推出的代表,不然群体间如何对话。与劳资冲突相似,商家和顾客,医院和患者,彼此位置的不同都决定了利益的不同。
    除此,有人的地方必有性格的差异。有人喜甜,有人好辣;有人吃光花净才过瘾,有人省吃俭用图长远。人群中有上百种目标追求,实现每一目标都有不下十种手段,叠加起来有上千个选择。代表人民利益者,该怎么运作,怎么伺候?谁是优先的?谁是可以委屈的?受委屈的被代表了吗?如此说来,即使只代表工人阶级,也常常做不到。
    第二,合法性。
    “代表”是近现代的概念和词汇。其实,当人们说“代表”的时候,通常隐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委托,其二权限。所谓全权代表”不过是一定范围内的“全权”。
    委托与权限密切关联。无边界的委托是罕见的。反之,不受限定的权力不是得自委托的。比如父权,在近现代母亲也进入权力主体,改成家长权。这是自然赋予的权力。孩子小不能自理,家长当然要代理,孩子只能听从。再比如君权。江山是打下来的,其获得与维护靠的是暴力。君王不需要对臣民解释其权力的来源与界限,民众没有质疑的权利,因为他的权力不是你赋予的。那个时代有“三纲”当家,不需要说“三个代表”。
    共产党的权力是打下来的,与历史上江山易主同一属性。但因为沐浴了现代思想,党无意以君臣之纲做其与人民关系的准则。并且意识到人民的价值观已日益远离纲常伦理,因而党必须为其合法性寻找新的支点。一方面它在摸索产生领袖的方式,因为产生毛泽东、邓小平的路径已不复存在。眼下的方式是将元老们的商议披上选举的外衣,大有难以为继之虞。另一方面,党竭力以文治武功,即为中国人民造福,做其合法性的支点。“三个代表”之说正是表达这一思路的话语。不幸,这策略最好是“做而不述”,一张嘴就有麻烦。因为合法性来自委托,有委托才有“代表”。而代表论不管有无委托,急迫地呼叫代表与合法性间的直通车。从委托人那里获得的权力是有界限的,这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最为突出。国会监督和制约总统的预算和各种大举措,而总统和议员都是人民选出的。这种设计的用心在于恐惧总统权力越界。
    把事情办好,为中国人民造福,是不是权力合法性的支点?义理上当然是欠缺的。但在增添合法性上不乏现实意义,原因很简单,人民中的多数是讲实惠的。
    把话说好则是另一回事。企图靠说些大话在合法性上得分是一厢情愿。企图通过把事情办好增加一些合法性,本身就含有模糊义理之用心,巴不得大家都不求甚解。那就不如一边努力做事,一边具体而微地解释何以这么做,所谓就事论事,降低调门的高度和话语的宽度。此时在话语上主动出击,高唱“我代表你们的利益”,反倒将昔日君主与现代行政的反差毕现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