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9, 2017

邹思聪: 穷人有罪、社会达尔文主义与更好社会的想象力

(中国数字时代,2017929日)
1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贫穷是不可原谅的你知道吗?所以听话,买基金吧,基金可以帮你摆脱贫穷,也让我们人类原谅你。
    据说这是丧到极点的“神文案”,然后原文已经被发布者自己删掉了。这不是丧,这是对丧的侮辱,这是对穷人的侮辱,也是对所有人的侮辱:
    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哪一天不会变成穷人。
    好了,就不要管这是不是又一次神经病营销了吧。可能如声明的一样,是别人借势营销罢了。
    我只想简单讨论一下这句话,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好了,我不是想讨论这句话,我只是单纯地想狠狠地,有理有据地痛骂这句话。
    在那个文案里,你年纪越活越大了,但还是穷,怎么办啊,解决之道就是去买股票、买基金,否则的话,你就越大越穷,活该被别人看不起——
    不好意思,不是被看不起了,是“无法原谅”。记住,穷人是无法被原谅的,穷人就是罪人。
    (图片“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部分文案,略)
    其实我完全可以一句话都不讲,因为我要出来骂这句话,说这句话是不对的,在我国这个国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因为这话说出来,完全可以预料,在我国,大部分人口里不说,心里会觉得这是对的
    本来就是这样啊!穷人就是不努力!穷人就是有“穷人思维”!穷人就是刁民!
    这种话要是一个大公司,公然在欧美社会说,别说是一个企业的营销文案了,就是个人,说这种话,那不是去侮辱TA那个社会处境不好的穷人,那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是自取其辱,自毁前程。
    不是每个社会都像我国社会这么崇尚丛林法则,崇拜得所有质疑这套法则的人,要么是卢瑟,要么是圣母婊。
    我国最牛逼的科幻小说《三体》,就把全宇宙都想象成一个丛林社会——就有一帮很特殊的科幻迷,对《三体》的女主角恨得那是咬牙切齿,就差不能生啖其肉了。因为正是这个女主的圣母心,导致了整个地球的毁灭,这不更证明了圣母婊的可恶吗?于是大家更有理由去骂圣母婊了。
    也不知道这帮人是智障还是怎么样,你当然可以骂圣母婊,但你不能把一部科幻小说作为论据去骂圣母婊。把科幻小说里写的东西当成了宇宙真理,大言不惭把科幻小说当成论据,“看吧!我就说圣母心不可取吧,宇宙就是因为圣母婊而毁灭的!”
    这样去骂圣母婊不是理中客,这样去骂圣母婊,是公开自己是智障的事实。
    其实生活在我国,底层到底有多贫穷,受教育程度有多低,生存环境有多恶劣,前段时间罗斯高教授的研究,大家都看到了,但是这就是一阵风——这一阵风完了,这个“穷人有罪”的文案迅速地成了新的10+,占据和充实了大家丧、焦虑、欲望又绝望的生活。
    这是个悖论,真正贫穷的底层,首先这些侮辱他们尊严的文案,他们是看都看不到的。其次,他们就是看到了,也是没有钱去买你的基金,让自己富裕起来的。
    看到这个文案的是些什么人?最被这个文案打击的人是什么样的?——
    可能就是那个文案里写的,在北上广深打拼,受过高等教育,经常点外卖,买不起房,买车也困难,每个月万把块钱,漂着,有点余钱,不知道干嘛。
    所以被这个文案一刺激,就咬咬牙,怀着一夜暴富的幻想,怀着不被时代抛弃的幻想,怀着不要因为穷而有罪的愧疚自责感,跑去买基金去了。一做风险测试,系统说你是稳健型投资者,基金是高风险的,不适合你。你咬咬牙,还是买了一点。第二天一看,过去一年涨了25%的基金,你一买就跌了一截,心理寒凉,苦不堪言。
    其实看到这个文案的,自然还有另一个群体。早在看到这个觉得穷人有罪的文案前,就已经给自己配置了各种A股、港股、美股、期货、比特币等等,平时收入挺好的,研究一下金融,在这里也赚了些钱,不管是在北上广深租房买房吧,总之在一线城市,也算过上了体面人的生活。
    我在想,这个群体看到这个文案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大概是心想,“穷人生活真是没有希望”,“我早就配置了XXX,还用你来说?”,“还好我XXX抛得早,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
    但是这个群体,你绝对很难想象会有人拍案而起,“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这文案不等于说是“穷人有罪”吗?这他妈是人说话?
    对着穷人说,你穷你有罪,想要无罪就要富有,想要富有就要买基金——这跟晋惠帝为了穷人好,对着穷人说“何不食肉糜”有什么分别?
2
    其实,不管是真正绝对贫穷、不会关注这个文案的底层,还是被这个文案刺激、用不多的钱去买基金的上班族,或是在这之前已经配置了资产、看到这个文案心中窃喜、占据了优势地位的“体面”人,大多数人本质上,不都是认同这一套价值观和这样的生活方式吗?
    只是这个文案,真的就是非常直白的,毫无良心的讲了这么一个大家普遍认同的事实:穷人有罪。所以为了洗刷这种耻辱和罪恶,就要努力,就要奋斗,就要打拼,就要崇拜有钱人,成为有钱人,鄙视穷人,教育穷人向自己学习,成为自己这种体面人和上等人。
    (“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部分文案,略)
    照理说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一谈到穷人就是这么个逻辑,穷就是因为不努力,不努力就是有罪。要想过上上等人的生活,你怎么可以懒呢?这样有罪明白吗?而一旦有人反对,这帮人就跟是自己昨天晚上刚刚创造了宇宙一样,迅速上升到自然法则的高度:
    优胜劣汰,费厄泼赖,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懂不懂?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这样的想法,其实挺可怜的,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因为在我国这么个奇葩的历史背景下,前面几十年被一大二公、三面红旗整得民不聊生、全面贫穷后,所有人——从领导层,到知识分子,再到普通老百姓——对什么集体主义、利他精神、平等主义有了膝跳反射一般的反对,有生理上的厌恶,更有集体历史记忆打底色的恐惧。
    所以人民公社不好,农业合作社不好,大锅饭不好,就基本上也被等于社群互助也不好,利他精神也不好,平等社会也是不可能的乌托邦,而平等这种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价值,也被扣上了低效率、影响人们积极性、导致极权的帽子。而现在,九二南巡之后的种种变化,就比此前那种一大二公就要好很多。
    我当然承认这一点,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和很多人一样,算是个这个变迁的受益者,对市场经济,文化多元,市民社会等等都是亲近的,是个平等自由主义者。
    但是面对今天我国的发展状态,任何一个还保有良知、在意公平、平等这些价值的人,并且要是还关注一点社会体系的问题,不管你是小白领,还是体面人,都应该会认同这个观点,那就是社会群体意义上的贫穷,是需要从税收体系二次分配、教育体系、福利分配、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层面进行改善的——这和前面几十年的胡搞一气不是一码事。
    而作为大公司,或者作为能够有幸在一线城市过上“体面人”生活的人,你即便从体系层面改善的角度,做不了什么事,但是做做公益,是可能的吧。国际标准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现代大企业大公司,也是必要的吧。但即便呢,你这些什么都不做,也没问题,不能逼捐对吧。
    但是起码的最低限度是,你不要嘲笑贫穷,不要鄙视贫穷,更不要像这个文案一样,“不原谅”贫穷,给贫穷直接定罪。
3
    上文已经提到,这个文案敢写出来,其实只是写出了某种集体无意识,写出了某种已经印刻在社会底色里的众意罢了。
    事实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个贫穷就是耻辱的社会里。现实就是,“没有什么情况的生存是人最终不能习惯的,特别是当他看到他身边所有人都接受了这种生存状态以后”。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话。也是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
    在《没有增长的繁荣》(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一书中,作者Tim Jackson给出了“不平等与疾病关系”( Inequality and Ill Health),在这个统计中,美国收入差距最大,其中收入低的人患疾病的可能性非常高,日本收入差距最小,其中收入低的人患疾病的可能性最低。北欧与西欧国家也好于美国。那个统计里没有中国,但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许多统计中,都已经超过美国了。
        (社会流动性与不平等关系,图表,略)
    而这还是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考虑到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美国,并且社会福利、法治程度、市场合理程度都还不如美国,对于中国的穷人来说,处境就更艰难。对了,中国人还普遍痛恨“政治正确”,因此他们可以肆意地嘲笑和羞辱穷人,大家还会觉得这种行为特别的真实——其实这不是真实,这就是缺德。
    在一个侮辱贫穷、崇拜财富的社会下,人民彼此是不会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可言的。人的“道德情操”是败坏的——这话不是我说的,这话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说的。
    而同样是在《没有增长的繁荣》一书中,作者用数据也给出了结论,在整个欧洲,与美国最为相似的英国,也是人民彼此之间最不彼此信任的国度之一。
    不是每个社会,都像中国这么丛林法则,这么的不讲政治正确,这么的“三体”,这么的“真实”。
    如果我们觉得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人类世界的真理,我们就真的还只是活在19世纪,并且对人类可能达成的良好社会与良好生活,完全丧失了想象力——
    按照上面已经列举到的人类社会实例,我们一叶障目,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有其他的社会制度,有其他的社群,有一种更适合人类美好生存的方案,并且维系得很好。
    能否缩小贫富差距,能否实现信任感更强的社会,能否实现“可以增长的繁荣”,这是整个社会去自我确认的事情。我们越平等,我们就越相信平等是可能的。与之相反,过去几十年的不平等,已经越来越让我们相信,不平等就是生活的自然状态,让我们对此除了鄙视、嘲笑和定罪以外,好像别无它法。
    但事实不是这样,改善人类的整体处境已经有了很多的办法。
    在2016年年底,一部叫做《明日进行时》(Tomorrow)的法国纪录片上映,讲述的是法国作家兼导演Cyril Dion和著名演员兼歌手Mélanie Laurent一起历时两年拍摄的纪录片,他们同时也出版了《找寻明天的答案》一书。
    在那本书和那部纪录片中,他们想要试着回答当今人类遇到的各种重要议题,也到世界各国考察了各种具有原创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聚焦探索了饮食、能源、经济、民主和教育这五个方面的严峻问题。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现实的所有忧思与对更好解决方法的想象,没有只停留在乌托邦的层面,而是真正地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们的影片和书,既展示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又引人入胜地讲述了那些富有想象力、又同时兼具可行性的故事,限于本文主题,在此不再展开。
    所以,缩小贫富差距是可能还是不可能,这不是物理规律,这是人类社会的事情,人类社会的事情需要业已拥有的人类经验,也需要人类独特的东西,就是对美好社会的想象力。
    而在这之前,我们要抛弃的,就是那种“穷人有罪”的可怕意识。
4
    当在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会信誓旦旦地拿出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来证明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正当性,那就是“理性人都是自私的”。
    但这只是假说。
    在这个假说出现以前,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不是现在这样,只是人类寿命很短,记忆有限,我们只是习惯把最近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当成了理所当然的自古以来。
    而在这个假说出现以后,人类社会也从来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人的本性自私”这个假说。
    而历史倒总是在告诉我们对立的结论:
    即便是在人类最极端恶劣的处境下,二战中,敦刻尔克仍然会有那么多普通人开着民用的船只去解救被围困的英法军人;有超过两万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帮助犹太人逃难;有辛德勒以一己之力拯救1200名犹太人……事实上,他们可以什么都不做。
    心理学也正在告诉我们与“人是自私的”所相反的事实,Daniel BatsonAltruism in Humans一书中,用三十年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人类纯粹的利他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一精神占据着我们的演化史,只是“人是自私的”这个假说太过显学,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人性自私和人性利他并不矛盾,其实是两者并存
    我曾在某问答平台,回答过一个“穷人如何翻身”的问题,在其中写道:
    穷人要翻身,必须首先了解,一个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社会,是非常坏的。因为社会互不信任,进而变成互害社会,人人自危,最终变成原始丛林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穷人不要去喝心灵毒鸡汤了,比如什么改变“穷人思维”——这本身就是富人对穷人处境的一种蔑视嘲弄所制造的一个词汇。
    穷人,也就是处境更糟糕的人,在这个时代,只能通过“大量获取更正确的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判断力”,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改善之后,仍然要记得,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整体的人类来说,都是巨大的无可挽回的伤害,当你的穷人处境得到改善以后,要致力于改善整体的人类不平等状况。而不要把这样的人斥责为“圣母婊” “白左”
    这就是我的意思,一切人类都要认识到——写出并赞同“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的人更要意识到:
    社会意义上的贫穷,不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是难以启齿的耻辱,它只是一种不幸。
    而这种不幸,不是自然的状态,只是人为的结果。它是可以被改变的,也是必须被改变的。从社会层面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却绝不是买基金。
    注:本文不针对任何公司和个人,因此不接受公关删帖,谢谢理解,希望大公司能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