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按:此文作者的分析有些道理,但只提出了消极的解决办法------勿增实体。其实,社会的任何部门,只要没有制约措施,都会成为公害,无论是政府、政党、军队、警方,还是企业、学校、医院,以及教会寺庙、慈善组织、扶贫救助组织等。
本博从不认为西方民主社会完美无缺,恰恰相反,这种社会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如不设法解决,会威胁社会的持续甚至生存。但本博更关注中国的诸多问题,因为那里是本博的祖国。
01 比德国汽车业还要庞大的产业
很少有人会想到,德国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产业——从业人员 200 万,相当于德国汽车业、建筑业、采矿业、钢铁业、渔业、飞机制造业及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
德国最大的企业不是大众或者奔驰,也不是西门子或者拜耳,而是一家名为明爱会的天主教救助组织,旗下雇员总数超过 50 万人。其主要竞争对手新教的社会福利会,雇员总数超过
45 万人。
德国最大的几个慈善企业拥有 10 万个“分支机构” —— 这相当于德国所有肉铺、面包店、药店和加油站数量的总和。
据估算,德国救助产业每年总产值为 1100 - 1400 亿欧元。这其中,个人和机构每年捐赠大约为
100 亿欧元,来自保险业的有
200 亿欧元,其余都来自财政拨款。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流向了救助产业。
02 救助机构的目标是增加“顾客”
为了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德国政府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私营机构去做,包括各类救助协会、慈善基金和私人救助企业,尽量避免政府机关直接去做。
但是,现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看上去很合理甚至必不可少的制度规定,却产生了预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既然公民或者福利救助是宪法权利,那么,政府就不能为救助资金设定一个上限,而是只要有符合条件的福利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可想而知,这样一来,救助机构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顾客”,也就是找到尽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找到一个,就可以去找政府要一份钱。
于是,各种救助机构像下网捕鱼那样在各地搜寻。他们反复巡视社区,走遍每一条街道,耐心地寻找、发掘甚至培育下一个救助对象,把他们变成自己的顾客。
一位德国市长抱怨说:很多不识字的人来提交教育方面的救助申请,申请书中却充满了教育专家才懂的专业词汇。统计表明,德国
95% 的人至少有一次成为救助机构的顾客。
03 荒诞的失业经济
两德统一初期,东德地区失业问题严重。德国政府成立了许多就业机构,帮助失业者找工作。多年以后,统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众多就业机构却延续下来,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失业经济”——靠帮助失业者找工作,甚至人为创造出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以获得来自政府的收入。
一位失业者,先是被就业公司指派了一个“工作”:观察一种受保护鸟类,四个人一组,只是观察,其他什么都不干。
失业者觉得这比呆在家里还无聊,公司给他换了个“工作”:在图书馆里抄写一本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书。他拒绝了之后被安排到一间办公室里。八个月之内他的工作内容是:接了两个电话、取了几次邮件、把车开去加油两次。这样他还被称赞工作勤奋。
又例如,在一个属于红十字会的衣物申领点,28 个妇女被就业公司分配到了这里,工作是清洗、缝补、归类人们捐赠来的衣物。但几乎没人来申领这些衣物。
一个月后,卡车送来下一批捐赠衣物,同时把上一批整理好的衣物拉走,处理成碎布卖掉。28 位妇女工作的唯一意义就是让红十字会因为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
很多失业者因为救济金足够生活而拒绝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机构也更需要失业者。失业者是他们的顾客。如果失业者大量消失,他们就将失去顾客,减少收入。
04 批量制造“残疾人”
卫生专家惊讶地发现,按照统计数据,1994 年 - 2010 年,德国的残疾人数量增长了一倍。
德国人的身体当然没有退化,只不过,符合残疾人定义的人大幅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健康人被救助机构鉴定为残疾人。目的当然人所共知。
救助机构针对儿童的工作尤其惊人。他们主要和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打交道,并非常乐于在这些孩子中发现残疾和学习障碍者。这可是“优质客户”。
儿童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事实上,经过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问题和困难都会消失或解决。但很多下层阶级家庭却会轻易放弃,允许救助机构从此把孩子归为残疾人或学习障碍者。
这样做的结果是,救助机构得到了一个长期客户,可孩子却被贴上了终身的标签。他们将很难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救助机构的特殊学校在等着他们,成年后,他们也很难进入正常劳动力市场。
一个深受此害的人将这些救助机构怒斥为“慈善黑手党”。
05 花不完的钱,盖不完的楼
在工作人员的努力开拓市场之下,救助机构的收入节节攀升。按规定,这些钱不能流入私人腰包,只能继续用于救助业。
于是,面对着花不完的钱,救助机构年年都要兴建新大楼、购置新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员。更多的人加入救助业,努力工作,然后会发现、培育更多的救助对象,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收入,然后兴建更多的大楼,招聘更多的人员……
救助产业一片兴旺。按就业人数计算,德国救助产业在过去 15 年的发展速度是德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的
7 倍。
一些德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 40% 都交给了各种救助机构,以至于这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和道路的维护资金严重匮乏。德国原本欧洲一流的公共设施正因为资金不足而逐渐败坏。
重要的是,虽然救助产业高速扩张,消耗了大量资金,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难题,但这一切都是依法进行的,其间并无大规模违法乱纪之事。这个巨大产业完全符合德国的法律法规。
德国福利社会制度堪称“眼镜蛇效应”的典范,他们大力奖励那些原本想要消灭的事情。
印度人一度饱受眼镜蛇肆虐的痛苦。为此,英国总督颁布了一项法令:向当局提交一条死蛇可以获得一卢比的奖励。于是印度人开始大规模饲养眼镜蛇,换取英国政府的奖励,而蛇灾却完全没有得到缓解。经济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
06 难民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
在这个背景下看德国的难民问题,就会恍然大悟。
表面上看起来,德国人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制约,愚蠢地发善心,鲁莽地接受了大量难民,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从德国救助机构的情况来看,情况很可能是,难民问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难民则是救助机构的“优质客户”。
各家救助机构争先恐后地紧紧抓住难民这个不容浪费的好题材,精耕细作,深入开发,实现道义和资金的双丰收。
默克尔政府无力对抗,只能顺应这种强大的潮流。而且,别看难民按月从德国政府那里领取丰厚补贴,但真正的大头收入落到了谁手里,那还用问吗?
07 德国议会最大党是“救助党”
但是即使大家都知道福利制度弊端严重,这个问题也不可能解决。
直接从业人员 200 万,加上家属和上下游产业,德国至少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直接间接靠福利制度谋生赚钱。他们可不是软弱涣散的救助对象,他们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都有选票,有能力且有意愿影响政策。
投票制度下,这种人数上的优势,足以确保任何试图削减福利制度的政策都难以通过,任何想要和救助产业为难的政治家都会很快下台。
政客在政府和救助机构之间“旋转”,名利双收。内政部长卸任后,转而担任红十字会主席;议会党团主席下台后,成为工人慈善联合会主席。一位资深议员,先是出任政府家庭委员会主席。之后离开议会,在福利机构中专门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过了几年,机会合适,又回到议会重新成为议员。
直接在社会救助企业中兼任高层职位的议员,占议员总数的 35%。比例比执政党还要高。
实际上可以说,德国议会中的最大党是“救助党”。
所以救助业不但是德国规模最大的行业,还是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行业。德国上下根本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08 精明的错误
错误的公共政策如果是基于人们的愚蠢,虽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但毕竟还有希望。人是会学习的动物。当他们不再愚蠢时,那些错误就会被调整和改正。
可是,如果错误的公共政策建立在人们精明的基础上,那就真的是无计可施束手无策了。人们越善于学习,越精明、越能干,这些错误就越坚固越难以撼动。
历史上很多盛极一时文明的衰落,其实都源于此。
罗胖曰: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协作体。
这里的“复杂”,不仅是指多样化,而且是指——你不知道哪部分是有害的。
表面上看,每一个参与协作的部分,都是为了整体利益才存在的。而实际上,每一个参与协作的部分,都是在争取自身膨胀的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再次理解“奥卡姆剃刀原理”的真谛——若无必要,勿增实体。